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doc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武鸣县仙湖镇中心校 梁体 内容提要: 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敢问、爱问、善问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这往往是发现和创造的萌芽.可长期以来,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主动精神估计不足,教学仍滞留于“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狭隘圈子里。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认识客观世界。为此,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素质。 下面,结合自身情况,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做法。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问题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敢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发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为此,教师首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公平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提出的尽管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包含深情的赞许的目光等,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其次,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习惯。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陈旧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问主动性,使学生“爱问”。 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存在,迫不及待地感到有问个“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需求的时候,才能调动学生思维,以促使问题意识的产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一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课首可举行一次“师生竞赛”游戏,学生随意说一个数,看谁最先判断能否被2或5整除。结果每次都老师获胜,可神奇了。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这样的问题:能被2或5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呢?如学习《圆的面积》,学生问:如果圆形中缺了一个角,残缺的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索知识规律。 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悱”“愤”的求知状态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带分数退位减法”时,可先复习带分数减法,如5-3等,然后将“3”改成“3”成为一道带分数退位减法:5-3。学生在尝试中,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有的就问:在整数相加减时,要数位对齐,为什么小数相加减就不是了呢?如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就问:可用成语代替吗?就会发现分数部分不够减,该怎么办呢?学生在探究的心理驱使下,明确学习方向,主动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3、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在利用圆锥体往圆柱到水的实验时,教师组织了四次不同的操作活动。①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②圆锥和圆柱等底不等高;③圆锥和圆柱等高不等底;④圆锥和圆柱不等底不等高。通过擦澡观察、比较,学生就会萌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圆锥恰好倒3次,圆柱即注满,而其他3次却不然呢?如学习四边形,有的同学就问: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看成长方形,对吗?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思考、比较,终于发现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有隐蔽的前提条件:两者等底等高。 三、指导质疑问题,使学生“善问”。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核心。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反思常规解法,捕捉“问”的契机,不但爱问、敢问,而且善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揭示课题后,训练学生对课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方法,以突出教学目标,调整、明确思维方向,提高参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对课题质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③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应用?④这个知识和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例如:我在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