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是怎样形成.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燕窝是东南亚特有金丝燕分泌的胶质性唾液形成的可食用鸟窝。 金丝燕为鸟纲雨燕目雨燕科。 雨燕目在世界有雨燕科18属84种、凤头雨燕科(Hemiprocnidae)1属4种和蜂鸟科(Trochilidae)112属329种。3科共131属417种。中国只有雨燕科9种,凤头雨燕科1种。 (一)形态解剖学特征 雨燕目鸟类头骨呈雀腭型或裂腭型;嘴形扁短,尖端稍曲,基部宽阔,无嘴须;翼形尖长,第5片飞羽存在或缺如;尾形多变,大多呈叉状,尾羽10枚;脚短,跗跖大多被羽;四趾均向前,或则后趾能向前转动;唾液腺发达;尾脂腺裸出;体小,雌雄相似。雏鸟晚成性。 (二)生物学特征 本目鸟常在空中飞行,飞翔力强,飞行速度快而敏捷,以空中飞捕昆虫或花蜜(蜂鸟)为食;巢营于岩壁、建筑物或树上。 雨燕科的鸟多结群营巢于岩洞、悬崖峭壁的岩隙和楼、塔等建筑物的屋檐或顶部蔽风雨处。唾液腺发达,用唾液粘合巢材,巢多固着岩壁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两枚或三枚,卵壳多呈白色。 常结群飞翔,捕食飞虫。飞翔速度极快而敏捷,多在林区、耕作区和居民点上空飞行。 (三)经济意义 雨燕科鸟类中许多种类的巢,俗称“燕窝”,是传统的滋补品。雨燕对抑制蚊、蝇、蚋等卫生害虫及森林和农业害虫很有益处。 二、各论 雨燕目分科检索表 头无羽冠;跗跖较第一趾(不连爪)为长,或与等长…雨燕科 头上具羽冠;跗跖较第一趾(不连爪)为短………凤头雨燕科 (一)雨燕科 本科鸟类头无羽冠,羽毛有较大形的副羽;跗跖及趾均强。爪长而曲,跗跖长度不短于中趾(不连爪),后趾能逆转;头骨为雀腭型,缺基翼突。 本科鸟类分布几遍全世界,共有18属84种,中国有4属9种。 A.金丝燕属 形态 体细小的种类,具窄的和细的翅膀,叉尾或平尾。鼓翅飞行时,在向下倾斜时或有滑翔间歇。营巢于洞穴中,有时建有巨大数目的巢区。有些种类在做巢的材料中加上唾液,使巢变得坚硬。有些种类飞进黑洞中,利用回声波找到自己的位置。 地理分布 国内见于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海南。国外分布北自日本向南至太平洋西南部各岛屿。另外,由喜马拉雅山脉向南经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及大洋洲各岛屿,如所罗门群岛、社会群岛等。 1. 爪哇金丝燕 英文名:Thunberg’s Swiftlet, Edible-nest Swiftlet. 地理分布 国内见于海南岛。国外广泛分布于东南亚。 鉴别特征 上体黑褐色,腰部有一淡色腰斑;下体灰褐色。、 形态(依据海南标本。) 成鸟 两性相似。上体黑褐色,翅、尾及头顶稍暗,背部羽毛隐具灰白色,腰羽浅灰褐色,形成一道淡色腰斑。下体灰褐色。 虹膜暗褐;嘴细弱,向下弯曲,为黑色;跗跖裸露,为紫红色(剥制后成鸟为褐色)。 (1)海南亚种 海南万宁县大洲岛。国外见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南半岛三国。 生态 它们终日过着飞翔的生活,几乎很少休息,沿着海岸、岛屿飞行捕食飞虫。飞行姿态不像家燕那样作急剧的转折,这是因为它们的尾羽不呈叉状的缘故。繁殖期在4-6月。作半透明塑胶碟状巢于崖隙或岩洞中,每窝产卵两枚。 经济意义 本来数量已经稀少,由于历年采窝,此鸟已近灭绝。 2.短嘴金丝燕 英文名:Indian Edible-nest Swiftlet, Himalayan Swiftlet. 地理分布 自西藏南部向东至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及云南西部;国外从喜马拉雅山脉至泰国及菲律宾。 鉴别特征 上体暗褐并缀以辉绿;腰无白斑。下体灰褐色;尾呈叉尾。 形态 (依据四川亚种,标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雄性成鸟 上体(包括尾羽)烟褐色,头部较黑,尾上覆羽较淡,变为灰褐色;尾成叉状。翼也像头一样,为黑褐色。整个下体灰褐色,喉、上胸较淡;下胸、腹、尾下覆羽具黑色纤细的羽干纹。 雌雄完全相同。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淡肉褐色,爪黑褐色。 (1)指名亚种 仅见于西藏东部和南部(繁殖鸟),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北段东坡、西南部永德和耿马、南部勐远、东南部西畴和马关等(留鸟)。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缅甸北部。 跗跖被羽;腰部无暗色羽干;正体灰褐。翼长122-130mm。 (2)云南亚种 仅见于云南西南部永德一带。国外分布于泰国西北部和老挝北部。 跗跖裸露,大小与指名亚种相似。翅长5♀♀126(118-128)。 (3)四川亚种 夏时至四川中部峨眉山和瓦山,东北部万源及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国外分布由中国至马来西亚及越南北部。 形态和量衡度见种的描述。 生态 多营群居生活,夏时栖于山区1500-2800m的石灰溶洞中,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河谷上空掠食飞着的昆虫,也和家燕与其他雨燕混群。鸣声急促单调,略似“di-di-di-di-”。食物为双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