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绪论 学科诞生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基因工程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发展 基因工程的研究动态 基因工程技术诞生的 3 大理论基础 ▼ 20世纪40年代,O.T.Avery发现生物遗传信息的化学本质是DNA而非protein(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 20世纪50年代,Watson-Crick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半保留复制机理;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传递问题 ▼ 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 成功破译遗传密码43,阐明遗传信息的流向和表达问题 20世纪40-60年代的3大理论发现,从理论上确立了基因工程的可能性,但在进行基因工程技术操作时,科学家仍面临3个基本技术问题: ① 如何从生物体庞大的双链DNA分子中将所需要的 基因片段切割下来; ② 如何将所切割下来的DNA片段进行繁殖扩增; ③ 如何将所获得的基因片段重新进行连接。 基因工程技术诞生的 5 大技术基础 ▼“基因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1970年 H.O.Smith和K.W.Khorana在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fuenzae)中分离纯化了第1个核酸限制性内切酶HindⅡ 1972年 H.W.Boyer实验室首先发现EcoRI 核酸内切酶 ▼ 逆转录酶 1970年 Baltimove和Temin等同时各自发现了 逆转录酶,完善了遗传学中心法则,使真核基因的 制备成为可能 ▼ 连接酶 1967年 世界上5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DNA连接酶: 该酶参与DNA单链裂口(gap)或缺口(nick)的修复, 连接DNA分子的自由末端 1970年 Wisconsin大学 H.G.Khorana实验室发现 T4 DNA连接酶 活性更高,能催化完全分离的两段DNA分子进行平末端的连接 ▼ 载体 早期载体工作的研究对象:噬菌体; 侧重于研究病毒和寄主细菌间的关系 20世纪40年代 Avery发现外源DNA分子导入细菌细胞的转化现象(肺炎链球菌实验,发现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非蛋白质) 20世纪70年代的上述发现,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用基因工程改良生物的实际问题,最终促成了基因工程学科的诞生 2 个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个重组体的构建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P.Berg等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Biochemical methode for inserting new genetic information into DNA of Simian Virus 40: circular SV40 DNA molecules cotaining lamda phage genes and the galactose operon of Escherichia coli. Proc. Natl. Acad. Sci. USA 69:2904-2909, 1972”,标志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 P.Berg的贡献: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 P.Berg博士等 用E.coRⅠ酶切猿猴病毒SV40 DNA和λphageDNA后, 用T4 DNA连接酶将两种消化片段连接成重组体分子 意义: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DNA体外重组实验 ?第一个有功能的重组体的构建 ◆虽然Berg的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他们并没有证明体外重组的DNA分子具有生物学功能 Cohen的贡献: 1973年, 斯坦福大学 S.N.Cohen 等将E.coli的 R6-5质粒DNA:编码卡那霉素(kanamycin)抗性基因 pSC101质粒:编码四环素(tetracycline)抗性基因 体外切割并连接成重组体分子,转化E.coli,筛选出了具双抗抗性的菌落,实现了细菌遗传性状的转移 基因和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实施的 4 个要素: 工具酶 载体 基因 受体细胞 载体 目的基因 基因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础研究:针对基因工程技术的操作流程 应用研究: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酶制剂工业、食品工业、化学与能源工业及环境保护等。 基因工程的安全性研究 一、基础研究 1、基因工程载体:核心环节; 适于高等动植物基因的表达载体和定位整合载体有待大力开发; 2、基因工程工具酶: DNA的体外合成、切割、修饰和连接等一系列过程中需要的酶; 3、基因工程新技术:特殊用途的PCR技术、电泳技术、转化技术(如基因枪和电激仪); 4、基因工程受体系统:原核生物大肠杆菌、蓝细菌、酵母菌、高等植物的部分组织和器官、动物的生殖细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