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基因工程寄生虫疫苗
第一节 概述
一、寄生虫疫苗成功的条件
①包括选择免疫应答难以作用的寄生部位。
②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不同发育阶段表现抗原特异性改变,从而使获得性免疫力有严格的阶段(或期)特异性。各阶段(期)因其不同的表面抗原而开辟了前一阶段引起的宿主免疫效应机制的伤害。寄生虫表面抗原变异性在锥虫、疟原虫、巴贝虫等致病性原虫中表现更为明显。
③寄生虫在抗原变异性、抗原摹拟和寄生虫摄入宿主DNA和获得宿主蛋白或以宿主抗原伪装自己方面也表现出非常复杂而有效的免疫逃避机制。但是,任何一种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的免疫逃避机制均未能完全搞清楚,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寄生虫疫苗的分类
寄生虫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低毒活野生型疫苗(自然界中分离的)。
②致弱病原疫苗(减毒活疫苗)。
③灭活或死病原疫苗。
④亚单位疫苗(包括抽提物或代谢产物)。
⑤合成的或重组的抗原疫苗。
⑥抗独特型Ab疫苗。
⑦DNA疫苗。
三、寄生虫疫苗
寄生虫疫苗的研究始于飞903年,但迄今仍无公认的寄生虫病疫苗,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①多数寄生虫为多细胞生物,寄生虫抗原成分非常复杂,很难找准特定保护性抗原,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不清。
②寄生虫抗原免疫所诱导的大都为部分保护性免疫力(一般为30%~70%)。
③寄生虫形成种种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办法,其机制尚待阐明。
④寄生虫一般引起慢性长期感染,病期常因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形态的不同而存在许多阶段。所以寄生虫不仅存在种特异性抗原,还存在不同阶段或期特异性抗原。成功的疫苗可能由多个特异性抗原蛋白组成,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需要保护一个以上的感染阶段。
第二节 基因工程寄生虫疫苗的研究现状
一、疟疾疫苗
疟疾是流行范围最广的寄生虫病,人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它是热带寄生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估计世界上每年3亿~5亿人口感染疟疾,150万~300万人死于疟疾,多数严重发病和死亡发生在儿童和孕妇。
(一)疟疾及疟原虫
1.疟疾
2.疟原虫
(二)疟疾疫苗的分类
根据疟原虫在人体的生活史,疟疾疫苗可分为3种,即抗红前期原虫疫苗、抗红内期原虫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此外,根据疫苗的功能还可将疟疾疫苗分为抗虫疫苗和抗病疫苗。
1.抗红前期原虫疫苗
2.抗红内期原虫疫苗
3.传播阻断疫苗
(三)疟疾疫苗研制的3个阶段
针对疟疾对美军造成的威胁,美军海军医学研究中心于1992年前后开始对疟疾疫苗进行研究,其间经历了由减毒活疫苗3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减毒活疫苗
2.第二阶段是亚单位疫苗
3.第三阶段是基因疫苗
(四)疟疾基因疫苗
目前抗疟疾基因疫苗已经问世,并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临床实验。美国医学家斯特芬·霍夫曼在德国朗恩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说,迄今进行的10次临床实验表明,抗疟疾基因疫苗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他估计实用性的抗疟疾疫苗将在后续的临床实验中显示积极的方法将核酸导入人体细胞。
利用基因工程的常规方法,将目的抗原基因插入表达载体(真核质粒表达载体),在体外利用工程菌大量扩增,再分离纯化带有抗原基因的质粒DNA作为核酸疫苗,采用不同的方法将核酸导入体细胞。
1.孢子体表面蛋白2基因疫苗
2.环子孢子蛋白基因疫苗
3.疟原虫蛋白17基因疫苗
4.HEP17/CSP联合基因疫苗
5.裂殖子主要表面蛋白基因疫苗
6.有性期抗原基因疫苗
(五)疟疾基因疫苗的优点
疟疾基因疫苗与先前的疫苗相比,已显示出诸多优越性。
①激发机体全面的免疫应答,这种保护性免疫应答对不同亚型的病原体有交叉抵御作用。
②基因疫苗表达的抗原接近于天然构象,抗原性强。
③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易进行规模化生产,且运输、保存方便。
④联合免疫,可将编码不同抗原的基因构建在同一质粒中,或将不同抗原基因的多种质粒联合应用,制备多价DNA疫苗。
⑤基因疫苗既有预防作用,也有治疗作用。
二、血吸虫疫苗
(一)血吸虫病及血洗病
1.血吸虫病
2.血吸虫
血吸虫的生活史如下所述。
(1)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体内,如牛、马、羊、猪、狗、猫、兔、鼠等,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以血液和血管内皮细胞为食物,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粘膜下层的小静脉末梢,雌虫在此处产卵。
(2)虫卵的去路和体内发育。雌虫每天产卵300~3000个。产出的虫卵60%沉积在肠壁,23%回流到肝脏,16%被排入肠腔,1%到其他组织。虫卵在体内发育:内含细胞乱→含毛蚴卵→死亡钙化卵(黑卵)。
(3)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后很快孵化出毛蚴,主动侵入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体内,经两代胞蚴的发育繁殖,生成大量尾蚴,从钉螺内逸出。
(4)无囊蚴期,尾蚴是感染阶段。在水面游动的尾蚴如遇人或动物(终宿主)即主动吸附到宿主的皮肤上,经分泌酶和机械穿透作用,进入皮肤组织血管及淋巴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