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俗文化流逝的调查与思考-复旦实验中学.docVIP

家乡民俗文化流逝的调查与思考-复旦实验中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乡民俗文化流逝的调查与思考-复旦实验中学

家乡文化流逝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复旦实验中学 郭嫣婷(执笔人) 一、课题研究的缘由、目标和过程 (一)问题的缘由 上海,作为一个容纳了来自于五湖四海人民的繁荣大都市,可以说,小到一个班级大至整个社会,都有着来自于不同城乡的人。 那么,对于自己家乡,我们每个人都了解多少呢?不说别人,就光是各位上海人自己,我们了解上海的风俗习惯麽?我们能说出多少上海的地方特色呢?更甚是,我们是否还能说出一句流利的上海话? 我想,怕是不多了吧。 现在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了普及,QQ,人人,微博……都是流行的交流工具。而有这样的一个永远的话题不断会在网上出现,传播,那就是很多关于拯救上海话的视频,文字亦或是最直击的语言。 可即使如此,我们知道家乡文化的传播有多么重要可又能代表什么?我们依旧对家乡文化一无所知,依旧只为自己一口流利不带乡音的普通话而沾沾自喜,依旧不屑于家乡的独特色彩为追赶时尚潮流付出最大的努力。 很对的旧时习俗已经渐渐地淡出人们视线。春节,我们已经习惯了到大酒店点上满满一桌美味佳肴,饭吃饱了,欢乐也自然有的,但那浓浓的乡韵呢?怕是只剩下那个红包压压岁被传承下来了吧;大年夜,零点钟声敲响,家中,或是已弥漫了睡意,或是男人们一帮在抽烟调侃女人们一块儿在麻将八卦孩子们一起捧着笔记本抱着电视机各玩儿各的,能有多少人,还像老一辈一样怀念着零点整辞旧迎新的欢腾鞭炮声和孩子们欣喜纯粹的笑声;就连走亲访友也淡得如同只是一种形式,年年传承的春节晚会也只成为茶余饭后的调侃笑料,寒假上交的作业也有很多人理性地指出了文化的流失。 于是,终于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国家政府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 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我们小组就了解目前我校老师和同学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的认知进行了一 小组其他成员:袁丽(组长) 唐倩 郝嘉雯 江腾飞 杨文韬 系列的普查。 此次的普查目的有二:一是为了解我校部分代表师生对自己家乡文化的掌握程度;二是为了解文化流失程度。并对此进行了整理报告。 以下,我小组于今年三月对我校师生发出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进行报告统计与分析。 [问题一] 您能哼唱以下戏曲或童谣吗? ① 笃笃笃, 卖糖粥, 三斤蒲桃四斤壳。 张家老伯伯辣辣坐, 问侬讨只小花狗。《买糖粥》 ② 一歇哭, 一歇笑, 两只眼睛开大炮。 一开开到城隍庙, 城隍老爷哈哈笑。《哭烛包》 ③ 同志们——捉牢伊——, 投机倒把贩卖洋山芋。 ④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我叫外婆洋泡泡,外婆骂我小赤佬!《摇啊摇》 ⑤ 《七十二家房客》 ⑥ 《啼笑因缘》 ⑥ 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辣子开会喽! ⑦ 炒 炒 炒黄豆 炒好黄豆翻跟斗. ⑧ 《金丝鸟》 ⑨ 《燕燕做媒》 ⑩ 《金陵塔》 其他 鉴于收集了较多的上海方言的歌谣。所以请家乡是上海的同学何老师回答。 A 听过0~3首 B听过4~6首 C听过7~9首 D听过10首以上 结论:地方的歌谣可以说是包含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乡音亲韵以及地方的特色。歌谣亦可以说是孩子们从小哼起的,那么,对于本该熟悉的歌谣,竟是年轻的一代熟悉的不多,令人匪夷所思。 [问题二] 请问您了解多少家乡的故事传说? 结论:每个地方总会有每个地方不同的故事传说,这就像是一个地方的象征。说起家乡就能对上一个不算美丽的故事,仍旧动人。 [问题三] 您能说出多少民俗节日? 结论:除了春节,端午,清明一系列举国同有的节日,想必,不同的地方都多多少少有些特殊的节日。可在调查表中多数只是举了些平凡的节日,更甚者连最为普遍的节日也不知,也让我们疑惑,是不愿花这个笔墨去写还是真的对这个呆了十几年的地方一无所知到这个地步。 [问题四] 您对家乡特产的了解程度如何? 结论:四川以辣闻名,广东则以粤菜为特色,河南则以面食为主打……这些都是各个地方最为基本的生活常事,若在家乡待过一阵则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出,勿需深入探索便可随口说来,而对于现在普遍是“吃货”的孩子和老一辈的人该是对小吃有足够了解的了。 [问题五] 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会有家乡民俗产品? 结论:可以看出,在饮食方面是最难以改变的一点 。 [问题六] 你认为家乡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是? 结论:国家也逐渐意识到了这点,现在上海也在做着保护方言的活动。幼儿园也逐渐开始教小孩子说起蹩脚的上海话。 但在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行动又或者说根本难以行动,因为有些特色或许已经消失。 在此,我组也特意对我校的上海人做了另一份调查: 请问您现在还能流利地说家乡话吗? A能 B不能 C完全不能说。 结论:我想,在我们这个年龄群中的人能会说上海话或许已经是件实属不易的事了,更别说若是能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是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