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分子生态学精品课件
第三章 分子生态学 王 根 轩 电话E-Mail: wanggx@zju.edu.cn 内容 1 分子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2 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3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 前沿进展举例 2-1:分子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分子生态学与生命科学 生态系统的三个层次: 以个体为基础的宏观生态系统 以细胞为基础的微生态学统 以核酸分子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为基础的分子生态系统 分子生态学(Burk, 1994):~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新的生物学分枝学科。而不仅只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态学问题。 向近敏等(2000):~应当是研究生物活性分子在其显示与生命关联的活动中所牵连到的分子环境问题。其定义有两层含义:1、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传统生态学问题;2、生物活性分子表现其生命活动时的分子生态条件的规律性。 分子生态学的多学科交叉特性 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学科: Model of DNA built by Watson and Francis Crick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1953. 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紧密联系:基因研究首先从生物的生态特征和适应入手。 An overview depicting several of the most important early discoveries on the nature of the gene. 二、分子生态学的起源 1950s: 凝胶电泳技术(Smithies, 1955)和蛋白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Hunter Marker 1957) 的发明和有机结合,促进了利用蛋白质多态性方法分析遗传变异。 1960s: 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的提出(Kimura 1968)和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Linn Arber 1968) 为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提供了工具。 1970s: DNA转膜杂交( Southern 1975); 线粒体DNA遗传变异性的发现(Brown Vinograd 1974); DNA测序(Sanger et al. 1977); DNA克隆技术(Maniatis et al. 1978) 1980s: PCR; 热稳定DNA聚合酶(Saiki et al. 1985,1988). 1992: 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Ecology” . 2-2: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一 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 理论核心: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而他们在进化中的命运是随机漂变的,而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2 、中性理论对种内遗传变异的解释:分子水平上的绝大部分种内遗传变异(即遗传多态现象)是选择上中型的,突变速率和遗传漂变速率决定遗传多态性的变化速率。 中性突变与自然选择的辨证统一:少量突变的非中性。 中性理论在分子生态中的应用:排除假设的基础。种群遗传进化:选择、突变、随机遗传漂变、迁移、自然灾害、社会结构等。 二、Hardy-Weinberg principle 内涵:在满足下列假设的条件下,生物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1)有性繁殖并随机交配;(2)等位基因在雌雄两性中随机交配;(3)种群足够大;(4)世代不重叠;(5)没有自然选择、突变和迁移。 分子生态意义:作为基本判别假设和理论基础。 三 种群分化是生物进化的必要途径 1、种群分化的结果: 新种形成 种群的杂合度降低 2、Wright’s F统计方法, F近似地代表等位基因被固定的可能性,又称固定系数。 亚种群相对于整个种群的近交系数:FST= (HT-HS)/HT 个体相对于所属亚种群的近交系数: FIS= (HS-HI)/HS 个体相对于整个种群的近交系数: FIT= (HT-HI)/HT HI ,HS ,HT 分别表示个体、亚种群和种群的平均杂合度;(1- FIS)(1- FST)=(1- FIT) 四 随机遗传漂变是种群进化的重要动力 小种群比大种群发生漂变的速度快,所以等位基因在小种群中被固定的平均时间比大种群短。 一个等位基因被固定的概率等于其此时在种群中的频率,所以稀有基因更易被淘汰。 随机遗传漂变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因为新突变被固定的概率等于其此时在种群中的频率,所以,新突变在小种群中被固定的可能性大于在大种群中。 在metapopulation中,局部种群越小其遗传多样性丧失的越快,局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就越大。 对所有中性等位基因的作用一致,因此,在没有其它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国飞机座舱透明件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pdf VIP
- 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pptx VIP
- 十年(2015-2024)高考英语语法填空真题与模考试卷汇编16-定语从句a原卷版(含答案).pdf VIP
- AQ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docx VIP
- (新)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试卷.docx VIP
- 香丽高速公路第八标段弃土场.docx VIP
- CT扫描技术模拟试题及答案、南方医科大学2006级医学影像技术学试卷.pdf VIP
-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精品PPT).pptx VIP
-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课件.pptx VIP
- GB 14976-2002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