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中微生物..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雾霾中微生物.

雾霾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生态vxin“microbial-ecology” 2016年已至,回顾去年,从年初柴静自费拍摄雾霾深度调查《苍穹之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以来,到入冬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频繁发布雾霾预警,再到最近《环球科学》公布的2015年十大科技热词中排在首位的是雾霾,2015年与我们息息相关、挥之不去的是雾霾。今天,卢瑟菌就和大家一起根据几篇最近发表的权威研究来聊聊雾霾的成因及潜在危害、雾霾中的微生物(重点描述)、雾霾的治理策略等,希望能让大家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身边的雾霾。1. 浅谈什么是雾霾? “雾霾”是雾(fog)和霾(haze)的合称,但两者区别很大,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霾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Particulate Matter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图1 雾和霾的天气符号2. 雾霾的成因及潜在危害有哪些?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再加之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产生雾霾。2015年9月17日,德国马普研究所Lelieveld等发表在Nature上文章将室外空气污染来源划分为:工业排放(IND)、交通排放(TRA)、住宅能源排放(RCO)、生物质燃烧(BB)、发电产生(PG)、农业排放(AGR)和自然产生(NAT)(图2)[1]。而2014年10月9日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发表于Nature上的,关于我国13年1月份针不同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雾霾来源的研究则将其来源归类为:交通来源(Traffic)、煤炭燃烧(Coal burning)、生物质燃烧(Biomass burning)、烹饪来源(Cook)、土壤尘(Dust related)和二次气溶胶前体物(包括二次有机气溶胶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图3)[2]。由此可看出,我国雾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二次气溶胶导致的(文末有概念的注释),二次气溶胶在大气中是由气态前体物形成的。二次气溶胶的组分中细粒子浓度贡献平均大约30-77%,二次气溶胶前体的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等(图3)。图2 全球范围室外空气污染源对过早死亡的贡献示意图注:IND-工业排放;TRA-交通排放;RCO-住宅能源排放(如供暖、做法);BB-生物质燃烧;PG-发电产生;AGR-农业排放;NAT-自然产生。白色区域表示年平均PM2.5浓度低于响应阈值。图3 2013年一月中国四个不同城市的雾霾程度、来源及化学组成分析 室外空气污染的潜在危害是会引起非正常的过早死亡,主要是因为空气污染引发的相关呼吸系统等疾病造成。Lelieveld等通过全球大气化学模型和人口与健康数据来估算不同类型空气污染(主要是细颗粒物)对过早死亡人口的相对贡献,发现室外空气污染每年会引起全球300万人的过早死亡,而这主要发生在亚洲。空气污染物,如臭氧、PM2.5细颗粒物和一些严重的疾病有关,且会长期影响健康。在中国和印度,住宅能源排放(RCO,如供暖和做饭)对过早死亡的影响最大;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交通和发电引起的空气污染排放的作用较大;而在美国东部、欧洲、俄罗斯和东亚,农业排放是细颗粒物相对最大的来源(图2)。 根据模型估算,若空气污染排放量不变,到2050年由室外空气污染引发的过早死亡可能会翻倍,预计全球每年会有660万人因此过早死亡,而主要增加的人群来自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尤其是我国,见图中红色区域)(图4)。图4 2010至2050年间,每一万平方公里因空气污染会增加的过早死亡人数。注:该模型是基于污染情况不发生改变为前提,我们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雾霾发生过早死亡人数会大大减少,但若空气污染继续加剧,过早死亡人数还会增加;白色区域为预期不会因空气污染而增加过早死亡人数。3. 雾霾中的微生物有哪些? 雾霾中的悬浮颗粒可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和生长的栖息地,雾霾中含有的微生物可直接被人体通过呼吸进入呼吸道,从而潜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针对雾霾中微生物的研究较少,针对我国雾霾中微生物的研究目前仅发现两篇文献[3,,4] 报道。 首先是清华大学朱听研究员课题组对13年北京雾霾中微生物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1月份的环境类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3]。如下:研究题目:北京一次严重雾霾期间PM2.5和PM10中的可吸入微生物研究背景:雾霾中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含量高、对人健康危害大,尤其是PM2.5和PM10中的微生物是引起各种过敏和呼吸系统疾病扩散的主因,故

文档评论(0)

sd7f8dg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