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都县第六中学发展概况
乐都县第六中学发展概况
乐都县第六中学背依秀美的凤凰山,面临幽静的湟水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是一所历史悠久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高级中学。
乐都六中最初为凤山书院,建于1841年,由江苏通州人冯爔(时任碾伯知县)募捐四乡筹建。凤山书院最初的格局比较简单,规模也不大,但环境极为幽雅,富有浓郁的书院气息。该书院设有院长、教习、主讲、教授等职。书院的主管部门是乾隆九年(1744年)设置的县训导署,其行政长官为教谕。入书院的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由于只有具备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入院深造,因之进书院求学人数较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颁布的学堂章程规定,全国各地私塾、书院都要改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风山书院遂改为“碾伯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堂学制为四年,设校长、教习。废除八股的课程,设修身、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体操、手工、格致(后称自然)等课程,但由于当时很难请到胜任相应课程的教师,所以课程仍以国文和历史为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后,要求将学堂更名为学校。1913年,“碾伯县立高等小学堂”便更名为“碾伯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同时在高庙和李家大洼分别设立了第二、第三高级小学校。由于课程设制的改革,学生人数大大增加,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在校学生人数均保持在百名以上。1928年,在三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共233名,其中第二高级小学校86名,第三高级小学校93名。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校舍也相应得到扩建。当时的主管部门为乐都县教育科。
1933年,“碾伯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改称为“乐都县东关高级小学”,由李生香(字兰谷,马营湾塘人)任校长。随着学校不断扩建和课程设立逐步完善,到1936年在校学生已达380多名,教员有8名。当时在碾伯和高庙尚各开设一所女子学校,因此“乐都县东关高级小学校”的在校学生为清一色男生。课程开设有国文、历史、算术、自然等,且有很好的教学质量。
1946年,学校又更名为“乐都县东关中心国民学校”,由桃红营人李绳武(字景白)担任校长,主管部门仍是乐都县教育科。
1949年解放后,学校更名为“碾伯完全小学”,其间多被简称为“碾完”,由李荫武先生担任第一任校长。此时学校教育继续沿袭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立逐步完善起来,教学质量处在中游偏上水平。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从正规师范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极少,加上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未能摆脱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使学校教育工作趋于崩溃的边缘,直到1963年,情况才有所好转。是年县教育科在该校多次举办新教材学习班,极大地提高了该校知名度。同时还将该校树立为全县学校的样板。
1964年,学校被确立为全县唯一一所重点小学,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师资力量,李积义任校长,并从全县选调了一批优秀教师到该校任教。学校当时虽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强,全校27名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即使音、体、美课程也有专人担任,教学质量在全县一度名列前茅,在校学生由700多人猛增至1000多人,教师编制也给予增加,直到“文革”开始,学校一直处于稳定健康地向上发展的状态。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也自然波及到了该校,学校的教学工作曾一度处于停顿状态。1968年提出“复课闹革命”,学校又增设了工业基础课和农业基础课,以适应当时“学工、学农”的需要,于是到农村劳动、到工厂参观及军训成了学生的必修课程,真正的教学工作则处于瘫痪状态。
1968年,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和大气候,学校被易名为“碾伯红卫中学”,戴上了初中帽子。
1978年9月,根据乐都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碾伯完全小学的基础上成立了乐都县第六中学,由商保奎同志主持全盘工作。乐都六中成立后,初中部、高中部同时招生,并将原来小学部1—4年级拨离给新成立的乐都县城镇学校,将五年级两个班留在了本校。当时校舍十分简陋,无论是教室还是教工宿舍,都是清一色的平房。初中各年级设三个班,高中两个班。其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础建设逐年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充实,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985年9月,该校集办公室、实验室、会议室为一体的第一幢办公楼(又称转角楼)建成;1986年8月第一幢教学楼建成,内设24个教室,11个办公室,此后陆续将教学楼后的平房教室拆除;1993年12月教工住宅楼建成,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998年8月,在住宅楼东侧又续建两个单元,解决了60户教工的住宿问题。
1998年9月全县学校布局调整中,学校被确定为全日制完全高级中学,撤销了原有的初中部,在全县统招中录取高一新生。同时因城市规划需要,该校西侧的北门路扩建,原有的天主教堂旧址也被彻底拆除,原“学堂”前的四棵百年柏树被分隔为墙内墙外各两棵。自此,旧时“凤山书院”的形貌不见踪迹,学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