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雷雨》中的预言者-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2011年第4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11, №4
总第34期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34
《大雷雨》中的“预言者”形象分析
董冬雪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提 要:悲剧《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在该剧中,奥斯特罗夫斯基分别从第一人称卡捷琳娜和第三人称贵妇人、游客甲、乙等视角对卡捷琳娜的悲剧结局进行了预言。通过对这些“预言者”形象的塑造,作家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其悲剧意义,表达了对“黑暗王国”的强烈愤慨及对“曙光”的无限期盼。
关键词:大雷雨;预言者;视角;悲剧结局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1 序言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它发表于农奴制改革前夕。在该剧中,奥斯特罗夫斯基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再现了农奴制改革前夕伏尔加河沿岸城市生活的典型画面,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观众的思索,推动了俄国社会思潮的发展。针对奥斯特罗夫斯基对俄国文学的突出贡献,冈察洛夫在给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您向文学界献出了整套的艺术作品,为舞台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只有在您出现以后,我们俄罗斯人才能够骄傲地说,‘我们有了自己的,俄罗斯民族的戏剧。它其实是应当叫做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戏剧。’”(曹靖华 1992:347)
在《大雷雨》中,奥斯特罗夫斯基通过对女主人公卡捷琳娜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农奴制社会的强烈愤慨及对俄国人民的深切关怀。作为一位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始终认为,剧本应该是为全体人民而写的。在发表于1881年的《关于戏剧艺术在俄国之地位的讲稿》中,奥斯特罗夫斯基写道:“戏剧比其他所有的文学形式都更接近于人民;像杂志只有几千人会阅读,而戏剧却会有数以十万的人观看。各种其他的作品是为受过教育的人写的,而悲剧和喜剧则是为全体人民所写的;戏剧作家应当始终记住这一点,他们本人对此应当是明确且坚定的。贴近人民丝毫没有贬低戏剧,相反,还加强了它的力量,使它没有庸俗化和丧失气节。”(Н.А. Голубенцев 1949:5)与此同时,“历史只会保留那些能够为全体人民写作的伟大且有才能的作家的名字,并且只有那些真正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才会永垂不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作品迟早会被别的民族,而最终被全世界所理解和珍视。”(Н.А. Голубенцев 1949:5)正是本着这样的创作原则和目标,奥斯特罗夫斯基在《大雷雨》中塑造了一系列贴近俄国社会与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其中,“预言者”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纵观世界文学的整个发展历程,“预言者”形象早已有之。在希腊神话故事中,古斯塔夫·施瓦布为我们塑造了像拉奥孔、赫勒诺斯、卡尔卡斯、格劳克斯、卡珊德拉、安菲阿剌俄斯等一系列“预言者”形象。他们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后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古斯塔夫·施瓦布之后,许多作家纷纷效仿他的这种写作风格。这一点在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一系列“预言者”所做的预言极大地促进了该剧戏剧情节的展开,从而显出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意义。
古往今来,关于爱情与死亡的作品不胜枚举。在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上,众多作品之所以能够大放异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叙述方式的千变万化。在《大雷雨》中,奥斯特罗夫斯基根据叙述视角的不同,将“预言者”分为两类。他们分别是自己悲剧命运的“预言者”——卡捷琳娜和悲剧结局的其他“预言者”——贵妇人及游客甲、乙。作为叙述视角(多重内聚焦型)的承担者,这两类“预言者”分别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个视角对同一事件——卡捷琳娜的悲剧结局进行了预言,从而达到“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观察同一事件,以产生相互补充”(胡亚敏 2004:31)的叙述效果。与此同时,作家在布局时并没有让这两个视角各自平行发展,而是使其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以达到渲染戏剧色彩,引起观众对悲剧成因进行思索与剖析的目的。
2 自己悲剧命运的“预言者”——卡捷琳娜
作为一个具有虔诚信仰的国家,宗教在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俄罗斯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中曾指出,俄罗斯文学将带有比世界全部文学更多的道德特点和潜在的宗教特点。别尔嘉耶夫所说的这种道德特点和宗教特点在《大雷雨》的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卡捷琳娜自幼生长在一个宗教气氛浓烈的家庭中,她经常同母亲一起去教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