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车身接附动刚度的研究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的研究
邹途祥1,2张军1,2贾文宇1,2高冠群1,2
(1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重庆,401120;
2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1120)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对车身接附点动刚度进行推导分析,同时结合了波在固体中的传播理论,得到车身接附点动刚度的影响因素,为提升车身接附点动刚度指明了优化方向。同时,本文利用LMS Virtual.lab软件对后悬置接附点动刚度进行分析,并通过结构优化,提升了后悬置接附点动刚度,满足了NVH性能目标。
关键词:接附点动刚度、弯曲波、LMS Virtual.lab 、
The Study on the Attachment Dynamic Stiffness in Vehicle Body
zoutuxiang1,2, zhangjun1,2, jiaweny1,2, gaoguanqun1,2
(1 Changan Auto Global RD Center, Chongqing ,401120)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hicle NVH and Safety Technology , Chongqing ,401120)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Attachment Dynamic Stiffness is introduced in Vehicle Body. Als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bending wave in solid structures is presented.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Attachment Dynamic Stiffness are advised; and offering one way for optimization of the stiffness attached to a
vehicle body and chassis. At the same time, the Attachment Dynamic Stiffness of Rear mount was analyzed with LMS Virtual.lab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rear structure is advised . The required NVH target to attain the optimal attachment stiffness in vehicle body is got.
Key words: Attachment Dynamic Stiffness; bending wave; LMS Virtual.lab;
1 前言
车辆在怠速或行驶过程中由于车身面板振动引起的室内空腔轰鸣噪声对乘坐舒适性有很大影响。而通过发动机、悬架等与车身的连接点传递至车身的振动是引起车身面板振动的主要原因。连接点动刚度是室内怠速噪声与路面噪声的重要影响因素[1]。研究表明[2],反映连接点动刚度特性的原点导纳对室内声压响应起主导作用,虽然车身内饰和室内空腔也影响室内声压,但若导纳特性差则很难通过后期其他的优化方法来达到提升整车NVH能的目的。因此车身各个安装点的动刚度对车内振动和噪声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动刚度进行分析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高的接附点动刚度提升了安装点动刚度和安装点隔振衬套的刚度比,同时增加了安装点对发动机、路面激励的隔振作用[3]。文献[4]建立了评价动态特性的速度频率响应函数,利用Point Mobility方法对算例进行了模拟计算;文献[3]阐述了车身安装点动刚度的研究方法,其中包含了模拟计算与试验的对比。目前对接附点动刚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增加零件厚度和加强件等方式的大量模拟分析来达到设计目标值;而没有从理论上系统的对接附点动刚度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为接附点动刚度的提升找到合理的解决思路。本文从振动理论上推导出接附点动刚度的理论表达式,从推导结果中分析了接附点动刚度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了波在固体中的传播理论和工程实际经验对接附点动刚度的影响范围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接附点动刚度优化的方向。同时,本文利用LMS Virtual.lab软件对后悬置接附点动刚度进行分析,并通过结构优化,提升了后悬置接附点动刚度,满足了NVH性能目标,为整车NVH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车身主要接附点位置
发动机的振动、轮胎的动不平衡和路面的不平所产生的振动、排气系统的振动等一切振源的振动,最终都是通过动力系统、悬架系统、进排气系统和车身的连接点,把振动的能量传入车身的,最终车身的振动转换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