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导论.pptVIP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学习《词义分析举例》之(五)—同义词辨析例 举例1: 【軍 師 士 卒 兵】 ★“军”、“师”、“士”、“卒”、“兵”,意义较多,但大多数互不相干的,只有作为军事方面的用词,在一定场合下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义仍不同。 ◇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左传·晏婴论季世》:“卿无军行。” 《墨子·鲁问》:“并国覆军。” 《左传·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孙子兵法·作战》:“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暴師:谓军队在外,蒙受风雨霜露。 同是指军队,在先秦“师”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军队,而“军”字则不是。汉代以后,多用“军”字指军队,“师”字逐渐很少用来指军队,“军”字也就可指出征在外的军队。例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引军北还。”但成语还只说“出师不利”。 “军”和“师”又都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师”是西周以前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有六师,《诗经·大雅·常武》:“大师皇父,整我六师。”据《周礼·地官·小司徒》,一师是二千五百人。后代往往沿用“军”、“师”为军队大的编制单位,一般“师”比“军”小,人数因时代或辖属而有所不同。 ◇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车战的时代,“士”是战车上的甲,与作为步兵的“卒”是不同的。《左传·襄公十年》:“诸侯之士门焉。”(门:用作动词,攻打城门。)《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 “卒”是步兵。《史记·陈涉起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卒”也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是比“伍(五人)”大的基层编制。《孙子兵法·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卒:一百人以内。) ◇ “兵”是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史记·陈涉起义》:“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举例2:【庙 观 寺 庵】 ★一般来说,汉代以后,庙是一般的庙宇,奉祀的是“神”;观是属于道教的,奉祀的是“仙”;寺是属于佛教的,奉祀的是“佛”;庵是佛教的小的庙宇,一般供尼姑居住。 ◇ “庙”本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诗经·大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雝雝(yōng):和洽貌。宫:家。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荀子·大暑》:“寝不踰庙。” 寝:居住的规模。 引申为供奉神祇的地方。《史记·封禅书》:“于是作渭阳五帝庙。” ◇“观”本是台观(高大的建筑物)的意思。后来用来指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康骈《剧谈录·慈恩寺牡丹》:“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 ◇“寺”本是官署的意思,东汉以后,指称佛教的庙宇。《洛阳伽蓝记·王子坊》:“王侯第宅,多题为寺。”又:“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庵”本是圆形草屋,也作“菴”。刘熙《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而敷下也。又谓之庵。”引申为佛教的小的庙宇,一般是尼姑居住的。徐宏祖《游天都》:“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举例3:【青 苍 碧 绿 蓝】 ★五个字均表示颜色,多有相近之处,但不等同,如“青”、“苍”、“碧”都是蓝色,但有深浅分别。 ◇上古“青”是蓝色,不当黑色讲。《墨子·辞过》:“青黄刻镂之饰。”《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中古以后,“青”才有黑色的意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是深蓝。《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荀子·解蔽》:“墨以为明,狐狸而苍。” ◇“碧”在上古没有颜色的意思,本是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称浅蓝色(青白色)。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青”、“苍”、“碧”虽然都是蓝色,但有深浅的分别。人们对颜色的分辨,并不都是整齐划一的,因此三个词有时候可以通用。“苍天”也叫“青天”,又叫“碧空”或“碧落”。“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口“苍苔”。 ◇“绿”即今天说的绿色。《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左传·成公九年》:“又赋《绿衣》之卒章而入。”绿色和青色距离较远,混用的情况较少。“绿草”指嫩草,与“青草”的意义不尽相同。 ◇“蓝”字在上古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蓝色的植物。 《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荀子·劝学》:“青,取于蓝而青于蓝。”直到中古以后,“蓝”字还很少用来表示颜色。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