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詩歌鑒賞 第五讲 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二、表达方式 三、表现手法 四、结构技巧 方法:联系课文诗词,挖掘源头活水 1.夯实教材:品读课内诗词,打基础 高考古诗鉴赏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 课内诗词列举 手 法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直抒胸臆 课内诗词列举 手 法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对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以动衬静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比拟 此外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阕写大江,写乱石穿空、江山如画,旨在烘托突出下阕周瑜的建功立业)。鉴赏时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2.内勾外连:赏析课外诗词,求迁移 高考中的诗词阅读材料一般都是课外的,在鉴赏时我们可以联系教材中已有的表达技巧相同的篇目。这样赏析的难度降低了,方向也明确了,准确率就大大提升了。这种课内勾连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事半功倍。 古代诗歌的常用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此外,还有使表达生动、形象、贴切的作用。 例句 分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青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 分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例句 分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 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句 分析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例句 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完全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突出了典型的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 分析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双调·蟾宫曲》)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 分析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