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支吴氏泰伯世系推测.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支吴氏自唐末以来播迁及传派情况的研讨 (四川省营山县凉风乡母家沟支系) 吴代金 本支吴氏现存的由邻水族人吴璧山主编、营山族人吴国瑛协编的老家谱,自1772年编成以后,到现在已经有241年了。其原稿已不复存在。现今由营山族人吴承远、吴仰信(字建立)保存的是1805年营山族人吴起元(吴国瑛之子)等到邻水抄回来的。 根据这本老家谱所述,本支吴氏是泰伯的后裔中的吴念三郎的发派。先祖游仕江南,未归原籍,建业于上杭县。传至吴永礼,遂于明成化年间由福建上杭迁到广东南雄府始兴县青化司月光村,传派一十一代至吴发秀,其子侄辈在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迁至四川顺庆府营山县、邻水县…….繁衍至今。 这段文字,虽然给我们留下了祖宗脉络及播迁情况的宝贵信息,但也过于简略,使我辈后人不知其究。比如:是泰伯的后裔,那我们到底是泰伯的第几代?发派祖吴念三郎又是泰伯的第几代?其上承、下传是何人?建业于上杭县之前的原籍又在何地?在上杭县传了多少代才传到吴永礼?吴永礼又是在明成化几年迁广东的?因为成化年号内共有二十三年(1465—1488)①。为了尽可能弄清楚以上问题,我主要参考了广西南宁人吴健琴主编的《中国吴氏通书》(以下简称《通书》)上提供的一些零星的信息,串缀而成本文。 从与上杭县有关的吴念三郎出发,上溯其先辈是江南大多数吴姓人的共同祖先吴宣。吴宣的先祖是初唐的吴兢。从吴兢在往上追溯,直至泰伯十九世孙季札,都是《通书》上所列典型世系,仅是照录而已。从季札往上,按《史记。吴泰伯世家》抄录。本文重点摘录并加以研讨的是《通书》中有关吴宣家族传派及播迁情况,重点也在与本支吴氏各代直系亲族,旁系亲族很少涉及。 吴宣家族的播迁 泰伯七十世(《通书》中多处认为是68世)吴宣,字守德,根据国内许多吴氏族谱的记载,吴宣生于公元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岁),卒于公元950(五代。后汉隐帝乾祐四年,庚戌岁)。吴宣是吴兢的后裔:吴兢生吴伯芮;伯芮生吴徊;徊生吴琲;琲生吴初;初生吴简;简生吴宣。吴宣祖居江西,因其父吴简于唐末在四川任职,故其家居于阆中巫锡山(今四川阆中市②)。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于公元934年称帝,旋即去世,其三子孟昶继位。孟昶是一个声色犬马之徒,把残酷的战争视为儿戏的一个白痴,因为政治腐败、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为避乱,吴宣率三子六孙,于公元936年跋山涉水,辗转数千里,横舟渡江,最后落脚在江西抚州临川石井里。时年吴宣63岁。数年后他又带领长子、三子迁居到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今南丰县铜山)。留次子守石井基业。 …….在这一段中舍去了吴宣是孟知祥驸马之说。这是因为孟知祥是后唐庄宗的心腹,去四川之前的太原留守。庄宗在用郭崇滔收蜀时,郭向庄宗推荐如收复四川希望庄宗派孟知祥接替他守蜀。庄宗答应并实行了。当郭崇滔在四川被谋杀时,孟知祥还在去四川的路上。孟知祥是在925年到四川的,此时吴宣已经51岁了,三个儿子都已成人,且有好几个孙子了。孟知祥于934称帝时吴宣已经60岁,何况其称帝4、5个月就死了。如果说孟知祥在太原以前就把女儿嫁给了吴宣,太原或者说大同与四川之间数千里路,关山阻隔,不知有何机缘际会促成此段姻缘?我认为“驸马”之说殊不可取……. 泰伯七十一世吴纶(吴宣长子),公元904年生,娶刘、朱、曾氏,共生十子:长子吴宏,徙龙塘;次子吴宥,字承顺,居祝家山,后迁居福建宁化石璧寨;三子吴华,迁南塘,后裔析出山塘,凤凰塘等支吴氏;四子吴福,迁南城东坑菱湖塘,后裔析出窑前山塘;五子吴珍,迁江西宁都安福塘;六子吴万,迁广昌三角塘;七子吴兴,迁居古塘;八子吴宝,迁居福建建宁县石塘;九子吴仪,迁南塘磜下,后裔析出石塘、岭村、鹿子源、大田坎、小竹、白羊等地吴氏;十子吴景,迁石井塘,后裔析出韭源等支吴氏。 泰伯七十一世吴经(吴宣次子)生于公元907年,留守石井里产业。娶?氏生三子:长子吴和,居抚州石井里,后裔析出金陵格山、伏牛吴氏;次子吴仁,居抚州石井里,后裔析出彭泽、宜黄、棠阴吴氏;三子吴礼,居石井里,迁吉州梅田。 泰伯七十一世吴绍(吴宣三子),娶?氏生五子:长子吴权居祝家山,后裔迁上塘源;次子吴安居祝家山,迁艾婺源;三子吴政居宜黄潢源,后裔析出棠阴吴氏;四子吴洪迁潢源,后裔析出新城,梅源吴氏;五子吴永徙北源,后裔析出新城,梅源吴氏。 根据江西萍乡、广东龙川、福建永定等地吴氏族谱中的资料,吴宣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多玄孙,都极富开拓精神。除江西的临川荣溪吴氏,金溪、竹溪吴氏,建昌南丰吴氏,吉安吴氏,宜黄棠阴吴氏,宁都吴氏,广昌吴氏等地的吴姓人大多是吴宣的后裔之外,吴宣的后代还广泛地播迁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香港以及南洋各地,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层出不穷,历时千年不衰。 以下仅从本支吴氏血脉传承的角度出发,追寻其播迁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