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研究背景 发展历史 电池结构 基本原理 电池材料 应用前景 发展方向 研究背景 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它不仅仅表现在常规能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目前全球热点问题是如何迎接在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双重制约条件下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洁净能源,其开发利用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并终将成为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能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并终将成为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能源。 基本原理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入射到半导体的异质结或金属半导体界面附近产生的光生伏打效应(Photovoltaic)。光生伏打效应是光激发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一激子被各种因素引起的静电势能分离产生电动势的现象。当光子入射到光敏材料时,光敏材料被激发产生电子和空穴对,在太阳能电池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分离和传输,然后被各自的电极收集。在电荷传输的过程中,电子向阴极移动,空穴向阳极移动,如果将器件的外部用导线连接起来,这样在器件的内部和外部就形成了电流。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围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从材料的选择到器件结构的优化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在器件设计方面有机太阳能电池出现了四种结构:单层器件、双层或多层器件、复合层器件、层压结构器件,图2给出了这四种方式结构示意图。采用这些器件结构的耳的在于通过提高有机分子材料中电荷分离和收集的效率来得到较高的电池转换效率。 电池材料 目前常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的聚合物材料主要包括聚噻吩(PTH)衍生物、聚苯乙炔(PPV)衍生物、聚苯胺(PANI)以及其它类聚合物材料。这类聚合物都具有大的π—π共轭体系,可通过掺杂或化学分子修饰来调整材料的电导性,使带隙降低,通常为2.0~2.2eV,可有效地吸收太阳光。例如MEH-PPV具有很强的吸收峰且吸收系数很高,在吸收峰最大值时200nm厚的聚合物薄膜就可吸收90%的入射光。在所有这类聚合物中,PTH和PPV的光电性能以及特有的分子构架使得其在聚合物太阳能研究中较为活跃。除了共轭聚合物外,富勒烯族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π共轭体系、高的电子亲和能与离子活化能、大的可见光范围消光系数以及光稳定性较强,因而在聚合物光伏电池研究中也颇为看好。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纳米性能也受到青睐。 应用前景 聚合物光电池经过一系列的改进之后,有望使用于一定的商业用途。由于性能参数接近于非晶硅光电池的水平,以及原料便宜、制造简单的优势,聚合物光电池已经可以应用于非晶硅光电池的所有应用领域。聚合物光电池在具体实际应用上,初期应用目标是民用电器如计算器、电子表、小型仪表及儿童玩具等的电源。这些应用所需光源强度多为室内照明光源强度:0.1~1mW/cm2。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这类光电池是全固体组成,将特别适用于即将兴起的手提式个人数据处理器(PDA)、手机、行动电话、电子图书及电子报纸的电源。 发展方向 尽管聚合物光电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较高的开路电压,但聚合物光电池同目前应用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无机光电池相比,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光电能量转换效率较低,较低的填充因子(Fill factor)及短路电流限制光电能量转换效率。较低的光电流是由于较低的光吸收以及光电流产生和传输中的较大损耗造成的,而低的填充因子则是由于低的电荷传输和高的复合所致。因此目前各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大多数集中在: * 发展历史 1977年,黑格等人发现,聚乙炔用I2、AsF5掺杂后电导率从10-6S/cm增加到102-103S/cm,增幅达8-9个数量级,传统意义上的绝缘体竟然表现出导体和半导体的许多光电性质,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震动,开创了第四代高分子材料——导电聚合物(聚合物半导体)的新时代。 1982年,温伯格等人研究了聚乙炔的光伏性质,制造出了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太阳电池,但是当时的转换效率极低(10-3%)。紧接着,哥勒尼斯等人制作了各种聚噻吩的太阳电池,当时都面临的问题是极低的开路电压和光电转换效率。 1992年,萨利奇夫奇等人发现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1,4-苯乙炔(MEH-PPV)与C60复合体系中存在快速光诱导电子转移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随之共轭聚合物/C60复合体系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电池结构上主要采用的双层器件,而在1994年,Yu等制作了第一个光伏电池,他们通过将一个MEH-PPV:C60(质量比为10:1)的混合物溶液旋涂在ITO即导电玻璃上,再在上面蒸镀了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