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浙江大学信息化服务
2011年信息化工作计划
(审议稿)
编制单位: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 录一、学校信息化基础与发展要求 1
(一)信息化现状和需求分析 1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 3
(三)信息化规划的要求 5
二、总体目标与指导思想 6
(一)总体目标 6
(二)指导思想 6
三、主要任务 6
(一)完善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全面启动重点工程建设 6
(二)全面规划校园网络建设,探索社会合作共赢机制 6
(三)加大试点示范力度,拓展信息化建设模式 7
(四)全面提升运维服务,保障稳定可靠运行 7
四、预期成效 7
五、主要信息化工程 8
(一)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扩容工程 8
(二)智慧型校园建设工程 10
(三)办学资源优化利用工程 12
(四)知识资源服务工程 14
(五)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15
(六)运维服务保障工程 16
六、经费预算 18
(一)经费支出 18
(二)经费来源 18
一、学校信息化基础与发展要求
(一)信息化现状和需求分析
浙江大学信息化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形成了技术先进、覆盖广泛、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环境;体系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应用丰富、标准规范的信息化业务应用环境。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人才队伍和保障机制逐步建立,有效支撑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校信息化不仅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结合紧密,而且激发了各部门、学部(系)及全校师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在学校公服平台支撑下部门建设、学部(系)应用、师生享用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自主型社会化”的高校信息化建设道路。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框架,提出了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两大核心基础支撑层,构建了教学科研的公共服务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公共支撑平台初具规模,初步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建设的要求。
(1)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广泛、技术先进
近80公里光缆万兆联接五校区和六大附属医院,校内光缆超过130公里;IPv4网络出口带宽达3G,实现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ISP的互联互通;出口带宽高峰利用率达到85%以上,VPN并发容量为2.4万,高峰并发达1.9万;无线网络覆盖了公共场所、学生密集型区域、部分办公场所和教学区,无线接入点达700多个;校园网联网计算机达到6万多台,个人桌面带宽达100M,支持组播、QoS和IPv6等先进技术。
(2)公共服务支撑环境高速可靠、保障有力
建成了600平米的标准化机房,公共机房服务器托管能力提升到400U,提供了200台虚拟主机服务,公共网络存储容量达90TB,公共数据库软件支撑400多个网站的正常运行,解决了全校网站、业务系统70%的主机运行环境和托管需求;用户邮箱扩大至1G,构建了用户上网认证、地址绑定、防火墙、防病毒和补丁分发等安全保障措施;机房监控系统实现机房及重要网络节点的视频、空调、UPS、湿度、温度和门禁等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为网络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了跨校区、国际远程会议服务;稳步推出了大容量邮箱、主机托管、虚拟主机、网络杀毒、IPv6等有特色的新型网络服务。
(3)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体系完善、安全稳定
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困难等瓶颈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学校数据中心涵盖教师、学生、设备、房产和财务等业务数据,支撑20多个部处业务系统的数据应用,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提供协同服务;统一身份认证包含了在职教工和在校全日制学生的用户身份数据,实现了协同办公、财务、科研等20多个系统的统一认证,实现了用户单点登录;校园卡发卡人员覆盖了全体在校和离退休人员,开展了包括新生入学、餐饮消费、门禁考勤、图书借阅和会议签到等应用服务,推出了统一电子支付平台(校园支付宝)和电子服务平台(缴费充值、预定服务、商城购物、信息服务、跳蚤市场、校园物流)等新的服务模式;E校园地图在大型设备共享、公共资产公开和节能减排等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2.信息化应用服务建设
信息化应用服务遍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逐步推进全局性的应用系统建设,完成跨部门的业务优化与协同,实现了核心业务部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启动和推广试点示范应用,全面融入学校工作,初步形成应用丰富、标准规范的信息化业务应用环境。
(1)全局性跨部门系统平台深入应用
建立了规范高效的校院两级的公文处理流转体系,加快了公文办理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电子公文及其处理信息的积累,为公文资源的利用、工作的改进提供基础和依据;构建了迎新、离校和新生服务网等一批全局性跨部门的系统平台,简化了办事流程;建立了网上办事信息、推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