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华《三国演义》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析.docVIP

吴金华《三国演义》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国演义》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构 以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为历史框架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1],创造性地利用了正史所提供的一部分史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虚构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人百读不厌。正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实实虚虚、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所以清代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札记》里说它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现代学者又有“六真四虚”、“半实半虚”等说法,总之,《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几分史实、几分虚构,历来是小说研究者关心的课题之一。本文所关注的,不是《三国演义》史实与虚构成分的比例问题,而是小说作者因误读正史而虚构的内容。 任何史书都难免被误读,《三国志》也不例外。由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三国志注》撰写时代的语言文字富有魏晋特色,而文本流传到宋元时代又出现了一部分文字讹误现象,所以,生活于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因不太熟悉魏晋文化及中古语言文字而对正史的某些字词句发生误解,因《三国志》的版本之误而导致对正史中某些史实的发生误读,实在是无法避免的。 任何历史小说都离不开基于史实而又不拘于史实的艺术虚构。史书中的一切空白,只有通过虚构才能弥补;史书中的费解之处,往往是小说中无意虚构而实为虚构的内容。自《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广大读者趋之若骛,历久不衰,而正史《三国志》则曲高和寡,读者甚稀;如果没有虚构的参与,《三国演义》绝不可能拥有如此诱人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家因误读正史而虚构的内容,不论是否合乎情理,在文化史、文献史、文学史、语言文字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举六例,略说一己之见。 ? (一)因误解“单家子”而虚构的姓氏 小说在第三十五回《单福新野遇新主》中,徐庶初见刘备时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 小说的作者为什么让徐庶自称“姓单”?显然是根据正史《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文中所引的鱼豢《魏略》: 懂得魏晋语言的人都清楚,魏人鱼豢笔下的“单家子”本是寒门子弟的意思。“单家”即单寒之家,跟豪门大族相对而言,指势孤力单的人家。小说的作者把“单家”误解成姓“单”的人家,于是就在无意之中为徐庶虚构了一个姓氏。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论及《魏略》“单家”时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凡云‘单家’者,犹言寒门,非郡之著姓耳。徐庶为单家子,与此一例。流俗读‘单’为‘善’,疑其本姓‘单’,后改为‘徐’,妄之甚矣!”在《三国演义》不胫而走的清代,钱氏所批评的“流俗”,无疑包括这部小说的作者以及受其影响的读者。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指出小说因误解《魏略》而虚构的姓氏,旨在说明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决不是指责小说中的这一类虚构违离了历史的真实,因为小说是小说,正史是正史,而不囿于史实的种种虚构往往正是历史小说的魅力所在。不过,倘若有人把《魏略》的“单家子”也理解为姓氏,那就正如钱氏批评的那样:“妄之甚矣!”(二)因误读“欢声”而虚构的情节 建安二十四年的汉中之战,曹操大将夏侯渊被刘备大将黄忠斩杀于定军山,这场推进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的重要战役在小说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中有绘声绘色的描述: 跟正史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黄忠“将应有之物,尽赏三军,欢声满谷,愿效死战”这个情节纯属小说家的虚构。《蜀志·黄忠传》的有关记载是这样的: 请看,“欢声动谷”的场面,是在“金鼓振天”的背景下出现的,其中“欢声”应读为“讙声”,这不是因为受到犒赏而发出的欢乐之声,而是全军在金鼓声中向前猛冲猛打时爆发的震裂敌胆的喊杀之声。“欢”、“讙”二字古音相同,上古及中古文献里都有通用的例证。这里“欢”读为“讙”,指为了威慑对手而大声喧叫,它的同义词是“鼓噪”,所以《蜀志·法正传》对此事的记载是:“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弄清了正史“欢声动谷”的真义,也就不难看出小说中“欢声满谷”的情节是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构。不过,这种虚构并没有因为误读正史而成赘疣,相反,它为下面黄忠大获全胜的结局作了合情合理的铺垫。 附带说一下,把《蜀志·黄忠传》“欢声”误解为喜悦之声,又见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辞书不同于小说,其中的误解应当消除。(三)因不明“白衣”而虚构的节目 小说第七十五回《吕子明白衣渡江》特地在回目上表出“白衣”二字,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只能看下文: 然而,文中虽然有了“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及“发白衣人,驾快船往浔阳江去”的情节,但我们作为有一点生活经验或军事常识的读者还是要问:第一,精通水性的一批人既然已经“扮作商人”,为什么还要“皆穿白衣”?是不是当时的商人都以“穿白衣”为标志?第二,既然这批“会水者”的任务是“在船上摇橹”,那么,到底是“白衣”能在军事行动中起保护色的作用?还是在那个地区摇橹的船夫有“皆穿白衣”的习俗?关于上述问题,我们在小说里找不到明确的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