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教学谈
许多经典作品是历经千百年时间磨洗,经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精粹。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化,人总需要一种归宿感,民族与文化更是如此。那些篇章,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密码。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为什么会优秀如斯?又为什么陋劣如斯?一切都在那些密码里。那些文字,是我们的先祖,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血统渊源,我们的家学根底,全贮藏在里头,没有这份血脉情怀,终将轻如浮萍、失魂落魄。 文言文是这样一种语言: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它精炼,简约,蕴藉,雅致。文言之美,是真正的汉语之美。把那些优秀的文字库存于心,是学生练就驾驭汉语能力的重要通道。 韩军《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为本位的:‘语感’。这种文言本位的‘语感’,跟随他们成人,伴随他们终生,奠定他们文字表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他们文字表达的‘下意识’,使得他们运用语汇时,总是比较纯粹、凝练、典雅、古朴,他们能够自如、娴熟地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生动、鲜活地或摹像、或写意、或达情,寥寥数语,便传神极致。” ——韩军 文言文究竟学什么? “文言,文章,文学,文化。” ——黄厚江 二、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问题一: “文”“言”两张皮,顾“言”失“文”,顾“文”失“言”。 ——怎样做到“文”与“言”的有机融合? 我的主张: 以合宜的方式切入文本,或“披文而入情”,或“入情而披文”。“文”“言”兼顾,虚实相生。 程永超: 解读文言文本——因言释文; 阐释文言作品——因文悟言。 怎样做到“文”与“言”的有机融合? 1、精心设计问题。 ◇任玲:好的课堂流程在于好的问题设计。 ◇ 实录点评:课堂是靠着一系列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主问题、从问题、对话追问的小问题)连贯推进的。问题的意义在于激疑,目标是在释疑中落实知识点。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入文、入事、入情、入理,然后以“披文”;又在“披文”中更进一步地入文、入事、入情、入理。 ◇设置问题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文本和字词句之中。“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李海林)而教师,就是做好“媒介”,帮助学生与“语文”接触。 怎样做到“文”与“言”的有机融合? 2、寻找一个抓手 抛出问题的目的,并非速求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借助问题去徜徉文本,接近原文原句,理解文句文意,一步步品出味道,触摸到文章的精髓。 3、善用各种提示 用填空方式或者提示语方式引入文本具体语句的理解。 问题二:文本解读的固化、钝化与弱化 怎样完成好的解读? ◇王荣生:好的语文教学取决于好的文本解读。 ◇ 解读文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年龄、阅历、视野、积淀影响,其深度与广度,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我所倡导的“经典语文”,是在寻求一种语文本真的复归,是在表达教师和学生亲近经典的固有意义。我所力图突破的,是寻求宽广的阅读背景,为文本解读带来多元的角度与探寻的深度。我所寻求的教学艺术,是在宽广的阅读背景中所能达成的灵活适宜的教学方式的自如选择。我所期盼的课堂是打开视界的阅读和以此为基础的自由理性的良好表达。我所植根于课堂的意义,将是对语文教育建立自己独立、健朗、理性的话语系统所需要付出的思考和努力。(任玲《我的经典语文》) 任玲《小石潭记》特别解读 《小石潭记》中有一种特别的意味。 时光消费在小潭,那是暂时的愉悦。“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是明说其“乐”。这“乐”是有心寻之而得到的,发现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静坐,便是沉醉于山水了。但是,文章正好该沉醉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沉醉是很有限的。 寂静的风景里,生命消耗在寂寥之中。这是偶遇的契合。生命就是这样一种相遇,换个人,凄清的环境正适合凄惨的境遇与凄凉的心境,他定会在此刻放纵自己压抑着的悲愁,甚至呼天抢地。但是柳宗元,他并没有在这里放纵心灵。 沉溺自然的片刻宁静与快乐之后,当挥之不去的孤寂与失落袭上心头,他离开了。为什么他不呆在这儿?因为他心里的愿望还在。此刻,他其实是在挣扎。他没有做到“望峰息心”,也不想做到。他的那份重回朝廷之心“息”不了。他有一份藏在心里的“指望”。 任玲《小石潭记》特别解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是很理性的判断,“我不可以在这待下去”。所以文字写得非常的理性。他很主动地做出决定,离开。他的深层次感情是收着的,显得相当理智而内敛。他在抗拒着自然之美和自然之力对自我的诱惑,更在抗拒自然美景对内心世界的呼唤和唤醒之后的宣泄。 他没有呼应自然,自然也没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苏州联控LNC820 860用户手册.pdf
- 汽修厂空气压缩机安全操作规程.docx VIP
- 汽车底盘异响故障诊断方法.pptx VIP
- 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pptx
-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试题-20以内加减法 (1).doc VIP
- 卫星遥感数据的云及云阴影检测-孙林老师.pdf VIP
-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培训.ppt VIP
- 22MR601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pdf VIP
- 2025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二单元测试卷-西师大版(含答案) .pdf VIP
- 2024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10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讲义) .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