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大豆害虫分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豆秆黑潜蝇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 sojae),别名:豆秆蛇潜蝇、豆秆穿心虫。双翅目,潜蝇科。 一、分布与为害 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南方等大豆产区。 寄主:大豆,四季豆,豇豆,赤豆、绿豆,豌豆、紫苜蓿等。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和叶柄内蛀食,形成弯弯曲曲的隧道。轻则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减少,重则造成枯心苗,缺苗。成株期受害豆荚减少,秕粒增多。黄淮流域春大豆一般受害株率为70%~80%,夏大豆则高达100%,一般减产30%左右,重者达50%以上。 形态识别(略) 成虫: 体长2.4~2.6 mm,小型,黑色,腹部有金绿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3节钝圆,其上生有触角芒1根,为触角长度的3倍,前翅膜质透明,有淡紫色金属闪光。亚前缘脉(Sc)在到达前缘脉(c)之前与第1径脉(R1)靠拢而弯向前缘。 卵: 长椭圆形,乳白色,长0.07 mm,宽0.05 mm。 幼虫: 体长2.4~2.6 mm,淡黄白色。第1胸节上着生前气门1对,呈冠状突起,上具6~9个椭圆形气门裂。第8腹节上有后气门1对,淡灰棕色,中央有深灰棕色的柱状突起,在其周围具6~9个气门裂。 蛹: 长1.6~1.8 mm,长椭圆形,淡褐色半透明。前气门1对呈黑褐色三角状突起,相距较远。后气门1对相距较近,中央柱状突黑色。 豆秆黑潜蝇幼虫及为害状彩图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二、生活史与习性 年发生代数:广西柳州10代,福建福州7代,浙江兰溪6代,安徽阜阳5代,河南濮阳4代,山东5代。黄淮及长江流域均以蛹在寄主根茬和秸秆中越冬。 山东越冬蛹6/下为羽化盛期,7/上为第1代幼虫盛发期;7/下为1代成虫盛发期,2代幼虫盛发期为7/下~8/上;2代成虫盛发期为8/中,3代幼虫盛发期为8/下;4,5代重迭发生。 1代幼虫主要为害春大豆,2,3代为害春豆和夏豆,4、5代为害晚播大豆、赤豆、豇豆。1、4代发生在初夏及晚秋,完成1代约需35 d,2、3代发生在夏季,完成1代仅需25 d。 安徽阜南5/上~ 7/上越冬蛹陆续羽化为成虫,当地夏大豆在6月初播种,故可受第1、2代幼虫为害。第1代幼虫6/上中孵化, 第2代幼虫7/上中盛发,第3代幼虫出现在8/上中,第4代幼虫出现在9月初,10/中下迟播大豆上部嫩梢或嫩叶柄内还可发现第5代幼虫。 成虫:活动适温是25~30℃,高于30℃或低于25℃或有风雨,隐藏不动,RH低于80%时,活动亦受到抑制。 产卵在上部叶背表皮下,以靠近叶脉处较多,卵散产,每处1粒,产卵处的外表呈现黑褐色斑点。每雌产卵7~9粒,最多13粒。 成虫还用腹末刺破豆叶表皮,用口器吸食汁液,叶面出现密集的呈白点的伤孔。成虫寿命一般3~4 d。 幼虫:孵出后先在叶背面向附近叶脉潜食(但潜道极细,不明显),自支脉蛀入,经主脉而蛀入叶柄,再潜入侧枝或主枝茎髓部,向下蛀害,形成弯曲的隧道。隧道最长可达17.5 mm。粪便排泄于隧道内,初为黄褐色,后变红褐色,一株有4~5头。 化蛹时,先咬穿茎组织,造成1圆形羽化孔,在孔的上方化蛹。有少部在叶柄中化蛹。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在黄淮流域,5/下~6/上的旬降雨量在30 mm以上,越冬蛹滞育率就低,第1代的有效虫源增加,为害加重。第2代幼虫对夏大豆为害最盛,一般第1代时寄主百株虫量在15头以上,6/下~7/上旬降雨多于40 mm时,即为大发生指标。据河南濮阳观察,重发年份,6月份均温在26.5~27.3℃之间,轻发年份,6月份均温在24.1~24.5℃之间。 栽培条件。在河南,春豆轻、夏豆重、早播轻、晚播重,同期播种的,早熟品种受害轻,晚熟品种受害重。因为此虫1、 2代(7/上前)发生数量较少,第3代起才逐代增加。轮作换茬,增施基肥,间苗留壮等措施亦能减轻为害。 品种。春播品种凡分枝较少,节间较短,主茎较粗的品种受害较轻,反之则重,夏播品种凡前期生长较快,发苗早的受害轻,反之易重。 天敌。已发现有6种,其中对越冬蛹以瘿蜂总科的寄生率较高,在大豆生育期内,金小蜂占优势。 四、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 幼虫调查 选择各类型豆田,定期剥查虫量,5~7 d查1次,仔细剥查叶柄、侧枝、主茎内的幼虫、蛹,蛹壳数,每次剥查豆株10~100株(苗期取样多些,后期少些),当虫量急剧上升,而豆株尚处于盛花期以前,立即开展普查,确定防治对象田。   2. 消长动态调查   (1)目测法。根据各代成虫的始盛末期,在上午6~7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豆田慢步细心计数叶表面栖落的成虫数,每点10 m2,共查5点。   (2)网捕法。用直径30 cm的捕虫网在豆田随机选5点,每点10网,沿豆叶表面来回网扫,统计落网成虫数。    3. 预测    夏大豆初花期到盛花期当百株虫量在200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