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护技术与应用思考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森林保护技术与应用思考题

森林保护技术与应用思考题 以松材线虫病为例说明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的主要内容、检疫检验及除害处理技术 松材线虫病 1、病原 线虫纲(Nematoda),垫刃目(Tylenchida),滑刃科(Aphelenchoididae)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hrer)Nickle 2、分布与寄主 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湖南、山东、江西、湖北、重庆、贵州80余个市、县 松属(Pinus)的树种,主要有日本黑松、欧洲黑松、日本赤松、欧洲赤松、马尾松、纽叶松和长叶松等43种 3、危害和重要性 侵害木质部,破坏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导致整株枯萎死亡。在我国多地已造成松林大面积成片枯死,对松林资源,尤其是南方松林、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4、症状特征 病程四阶段:①植株外观正常,失水,树脂分泌减少,蒸藤作用下降,嫩枝树皮常见天牛食痕;②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侵害和产卵痕迹;③在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通常可见天牛蛀屑;④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病树干枯死亡,但针叶不脱落,树体多有其他次期性害虫栖居。 病叶长时间不脱落,是病害的显著特点。病树木质部常因蓝变菌的作用而呈蓝灰色,这也是病害的一个特征。 5、病原特征 成虫体细长,约1mm,唇区高,缢缩显著。口针细长,基部略微增厚。中食道球卵圆形,占体宽的2/3以上。食道腺细长,叶状,覆盖于肠背面。排泄孔的开口大致与食道和肠交接处平行。雌虫尾部亚圆锥形,末端钝圆,少数有微小的尾尖突。雄虫交合刺大,弓形,喙突显著,远端膨大如盘状。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尾端为小的卵形交合伞包裹。 6、发生规律 松墨天牛化蛹期,蛹室中线虫的分散型3龄幼虫蜕皮变为持久型4龄幼虫。成虫羽化后,该类幼虫进入天牛气管或附着其体表或前翅内侧等到处。天牛成虫出木取食当年生或1-2年生嫩枝皮补充营养,所携带的线虫4龄幼虫则由取食伤口侵入,侵入树脂道后脱皮变为成虫,以4-5天一代的速度繁殖,并向其他部位侵害。8-9月,出现分散型3龄幼虫,逐渐向天牛幼虫蛀道移动,最后聚集于天牛蛹室休眠越冬。 7、传播途径 远距离传播借助携带线虫的松材原木、薪材、松木包装材料的调运及介体昆虫的人为传播。 8、检疫检验技术 (1)直观(接)检验 树脂分泌 叶色变化 天牛活动痕迹 (2)解剖检验 木质部有无蓝变 有无松褐天牛栖居 (3)漏斗分离检验 贝尔曼漏斗分离法 (4)接种检验 把分离到的线虫接种到健康木上,观察是否发病,在15-20年生供试松树的树干上砍一深及木质部的伤口,然后夹入脱脂棉,将松材线虫悬液滴于脱脂棉上。 9、除害处理 禁止从疫(发生)区调运松材 切片及热处理:对感染松材线虫的原木可进行切片处理,切处厚度不超过3mm-10mm,并在80下烘6h后用于做纤维板、胶合板、纸浆等工业原料。 制板及热处理:去皮原木可制成板材,在65以上(木材中心温度)热烘或微波处理2-3h,直至线虫完全死亡。 熏蒸或烧毁:对病区清理的病树伐桩、伐根、枝条及无利用价值的树干,可集中起来,用20g/m3的磷化铝进行帐幕熏蒸。或者集中烧毁。 试述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原理、监测的技术方法和监测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原理:受害森林群落的光谱变化是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的主要依据。植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具有显著的特征,在大约0.48 μm和0.68 μm处有两个强烈的叶绿素吸收带,0.52~0.60 μm区间的光谱反射称绿光小反射区,而进入0.75~1.30 μm的近红外区后,则反射率急剧上升,形成极鲜明的反射峰,绿色植物在近红外区域的陡坡效应与叶子叶绿素浓度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这种红陡坡的坡度和位置是随叶绿素浓度而变化的。由于植物种属、生育阶段、养分状况、所处地形部位等因素的不同,上述各波段反射值的具体数据有些差异,但这种光谱曲线的总形状特征都保持一致。当植物遭受病虫害侵袭时,首先是近红外反射率明显降低,即陡坡效应明显削弱甚至消失,接着绿光区的小反射峰位置逐渐向红光漂移,叶色由绿变黄,变褐,甚至全叶枯死。如果害虫吞食叶片,绿色生物量减少,同样会导致近红外与绿光区反射率的降低和红光区反射率的升高,从而达到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目的。 技术方法: 1、影像分类法:主要用于检测病虫害导致树木冠层光谱发生变化。 2、影像差技术:对于病虫害造成的是林冠形态变化,而不是光谱变化时,可以采用影像差值法来进行检测。 3、植被指数及比值法:目前在林业病虫害监测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植被指数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正交植被指数和垂直植被指数等。比值计算是一种常用的运算增强方法,其通过不同波段的像元亮度值之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