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

語文基礎知識:古漢語知識 1. 文言詞匯 一字多音 解說 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即多音字。多音必然多義,不同的讀音則代表不同的意義。 示例 鬼侯有子而好。(《戰國策?趙策三》) 好:音(hou2),解作優點多,使人滿意。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 好:音(hou3),解作喜歡。 一詞多義 解說 文言文絕大多數是一字一詞,因此一詞多義實際上主要是一字多義。所謂的「多義」,就是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 示例 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動詞,解作跟隨、隨從。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動詞,解作聽從。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介詞,解作由。 單音詞 解說 文言文中的詞在多數的場合下,可以用一個字來表示它的意義。 示例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諸葛亮《出師表》) 咨:動詞,解作徵詢。 單雙音詞 解說 文言文以單音詞為主,有時連用的兩個單音詞,容易誤以為是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 示例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諸葛亮《出師表》) 人稱代詞 解說 古漢語的人稱代詞數量豐富,第一人稱代詞有「吾」、「予」、「余」等,第二人稱代詞有「汝」、「女」、「爾」等;第三人稱代詞有「之」、「其」、「彼」等。 示例 吾羞,不。) 詞類活用 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解說 所謂意動用法,就是具有認定意義的形容詞、名詞作動詞後,主語對賓語便含有「認為……怎麼樣」的意思,或者有主語把賓語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的意思。 示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於 「於」,介詞,主要有五種用法。 解說 引進動作、行為、目的和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在……方面」。 示例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諸葛亮《出師表》) 於:在 解說 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給」、「到」、「從」、「自」等。 示例 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出師表》) 於:及於,給 解說 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的方面或原因,可譯為「對」、「對於」或「由於」等。 示例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諸葛亮《出師表》) 於:對 解說 表示引進比較的對象,一般可譯為「比」、「勝過」。 示例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於:比 解說 單獨表示被動,或與前面的「見」、「受」等合起來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示例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於:被 矣 解說 表示動態的語氣助詞。它意味着事物的變化和發展,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了」、「啦」。焉和矣兩詞本身都沒有疑問的語氣,只有和疑問詞結合才含有疑問語氣。 示例 年幾何矣?(《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矣:了 諸 解說 疑問助詞,是「之乎」的合音,用於句尾,表示疑問和反問。 示例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諸:周文王的狩獵場縱橫各長七十里,有這回事嗎? 所 解說 結構助詞,用在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前,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短語。可譯為「……的人」、「……的地方」等,或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方法、原因等。 示例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所:……的原因 乎 解說 疑問助詞,表示純粹的疑問。可以譯成「嗎」、「呢」。 示例 無以,則王乎?(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乎:嗎 焉 解說 指示代詞兼語氣詞。作語氣詞時,用於敘述句句尾來表示停頓,是陳述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了」、「啊」。 示例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焉:啊 耳 解說 語氣助詞,是「而已」的合音。 表示限止語氣,用在句末,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罷了」; 表示肯定語氣,用在句末,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呢」。 示例 技止此耳!(柳宗元《黔之驢》) 耳:罷了 與 (歟) 解說 疑問助詞,略等於現代漢語的「嗎」、「呢」,除了與疑問助詞結合外,一般不表示純粹的疑問。用「歟」的時候多數是說話者猜想大約是這樣一件事,但還不能確定,要求對話人加以證實。 示例 獨何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與:呢 夫 「夫」在文言文中,常用作語氣助詞,有三種情況。 解說 用在句首,作發語詞,沒有實在意義。 示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解說 用在句中,以紓緩語氣,無義。 示例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戴聖《禮記?檀弓下》) 解說 用在句末,通常表示感歎語氣,可譯作「啊」、「吧」等。 示例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也 「也」作為語氣助詞,可用於句末或句中。 解說 用於句末

文档评论(0)

ted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