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复习总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水本原说” “水是本原”,水是万物的本源,“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元素,它体现了自然哲学家以自然说明自然的哲学原则,另一方面又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所表征的乃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从而生化万物且始终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本原,所以亦具有普遍性和流动性。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而地则像一个圆筒或圆盘浮于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 2、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 不从某种有形的事物中去探求万物的本原,而是认为多样的物质世界有一种共同的属性,这就是不具形体只有形式的数。数是世界的本原。 他们认为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整个天界不过是和谐与数而已。当他们从哲学上讨论万物本原时,便发现了数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看做万物的本原。 3、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 决定万物及其运动变化性质的基础和本原则是火。火产生一切,一切都统一于火。万物都可转换成火,而火又能转换成万物。 (课本:火不仅是世界的本原,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灭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在其运动并不是随意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不但万物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而且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也是如此,这个始基就是物质性的“火”。他所谓的“火”是指燃烧时的火焰,也就是“活火”,这个“火”没有一刻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燃烧——熄灭”周而复始的过程。 ? ? 4、克塞洛芬尼:“神是什么”? (1)?????? (2)?????? 5、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永恒、不生不灭;连续、不可分;不动。 (1)存在时永恒的,不生也不灭。对于这一点,巴门尼德提出了两方面的论证。首先,从本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在亦无生成。 (2)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存在的唯一性或单一性在于它的连续性和不可分性。 (3)存在是不动的。“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它无始无终,因为生成和消灭已被真信念所逐,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保持着自身同一,居留在同一个地方,被在它所在的地方固定,强大的必然把它禁锢在这锁链中”。 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构成万物的是火、土、水、气四种根。根在性质上彼此相异,在数量上可分,它们是万物从单一变为众多,又从众多回归单一的本原。 2、四种根都不能互相转化或结合成新元素,因此它们的混合是一种机械混合。 3、混合的作用力是爱与恨,它们是两种大小相同但作用相反的力量,其交互消长,形成了宇宙万物悠忽生灭,不停流转的画面 7、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种子在类上无限,有多少种事物就有多少类的种子。(种类) 种子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数量) 种子是永恒的。 种子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形态) 不同的种子不能孤立的存在,而是混合在一起的 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实际上市种子的结合和分离。(作用) 8、德谟克利的原子说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 原子是内部充实、没有虚空,不可分割 原子数量上无限,在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相互区别。 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万物的产生与毁灭不过是原子的聚散。 ? 9、影像说 ①每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 ②影像通过空气作用而在人的感官中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 ③没有影像来撞击感官,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 10、苏格拉底的善的概念 世界的基础是善。人们寻求世界万物的原因,根本就是寻求善二不是其他。 善存在与万物中,把一切都作最佳安排并且把每一特殊事物都安排在最好的位置上的力量。 善事心灵的,不能通过肉体感官来知晓,只能有纯理智才能把握。 善不可能存在于感性物质世界里,只能存在于神的世界里。 11.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 他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德性是知识,这个论断反过来也成立,即知识也是德性 根据: 有了知识,就能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懂得道德的本性,因而能使行为有德性。 如果对善恶有充分的认识,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践行它。 “无人有意作恶”,一切恶行都是因为无知。 问题 事实上,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德性,德性的形成并不只与知识有关,它更与决断力有关。 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知识只有真假,而没有善恶。混淆了真假与善恶或“是”与“应该”。 12、柏拉图的理念论(重点) ⑴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也就是说,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概念或本质。 ⑵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