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VIP

江西省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省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17届江西省高三第三次联考测试历史一、单选题:共25题1.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特征。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强调“天下一家”,突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同”,将“心”即文化观念作为是否属于同一“天下”的标准,可见古代中国的“天下”是以“文化认同”为区分的标准,故选C。A、B、D均不符材料的主旨,故排除。?2.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承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B.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D.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材料反映了西汉丞相公孙弘本来在自己的府邸建立了以招揽才学之士的“客馆”,但在公孙弘去世后,在历任丞相在任时期,公孙弘所建的丞相府客馆最终成为废墟、马厩、车库等。可见此现象客观反映了丞相权力的逐渐被削弱,故选D。材料未反映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问题,故A错误;B、C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朝之后儒学思想的发展。材料反映了汉朝以后儒学的经学成为正统的学问,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各种注释与阐释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种风气的蔓延导致经学不能形成系统的体系,而成为繁琐的和无关正统的学问。可见这种经学的泛滥与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相关,故选D。A、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B反映了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原因”,故排除。?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手工业发展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乱频繁,商业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商业发达的城市遍布全国各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选C。A、D不符合“变化”的题意,故排除;京杭大运河仅涉及中国东部的南北地区,故B错误。?5.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奸》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B.心学实践方向的变化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的发展。材料反映了宋代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有“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并以政治的主体自居,其思想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而到明朝后期王阳明的奏疏极少涉及朝政,失去前代思想家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说明此状况与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政治腐朽黑暗相关。可见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成为上述转变的原因,故选A。B为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次/年1.7 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D.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分析表格信息及结合所学可知,秦汉至隋唐时期以来,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与频率不断增加,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故选D。A、B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随着封建经济发展,明清农业生产水平不断发展,故C错误。?7.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