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第一中学校史供参考学习.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巨野县第一中学校史供参考学习

巨野一中 校史 前言 蚩尤陵标志着巨野的悠久;会盟台彰显着巨野的文明;麟州、济州代表着巨野的尊贵;文庙、梵塔体现着巨野的风雅;屏盗碑记录着巨野的政德;彭越、李典印证着巨野的尚武;王禹偁、晁补之书写着巨野的崇文,巨野一中则传承着巨野人的风骨和精神。 1952年,建国甫定,百废待兴。巨野县政府看准了形势的发展,预测着巨野的未来,满足了人民的渴望,传承巨野文明的殿堂——平原省巨野中学诞生了,诞生在祖国改天换地的热潮中,诞生在人民翻身解放的欢乐中,诞生在钟灵毓秀的大野沃土上。 和各种新生事物一样,巨野一中的成长过程既艰难曲折又蒸蒸日上。她经历了白手起家平地扎根——稳步成长初显成效——饥馑年代 共克时艰——朝气蓬勃群英荟萃——激情年代非常教育——复苏崛起健壮腾飞——规模扩大 跨越发展诸阶段。她和全国各中等学校一样,在教育方针、办学宗旨、教学思想、治学理念各个环节都历经反复、颠倒重合、对立统一、矛盾融合。尽管如此,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无论自然灾害如何暴虐,无论社会压力如何巨大,无论生存条件如何艰苦,巨野一中有一种潜质始终不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巨野人民培养子女,向上级输送人才,给数万学子传道授业解惑。苍天为证,一中无愧古泽人民,无愧巨野文明。 岁月一甲子,弦歌六十年。巨野一中在奋斗了五万多个自强不息、竭诚尽智、呕心沥血、耕云布雨的日日夜夜之后,戴着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高中教学示范学校的桂冠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华诞。 重温六秩历史,寻访陈年旧事,回味峥嵘岁月,眷顾雨露恩泽,盘点是非功过,汲取营养成训,笔录成卷。以飨世人解读一中;以俟后继者铭于斯、鉴于斯,用更神奇的彩笔,续写一中的华章。 第一章 白手起家,平地扎根 (1952年3月----1953年7月) 第一节 筹建 1952年3月,巨野县政府决定创办县立中学。县长刘昭臣兼学校校长。 由李景春任科长的县教育科,从全县各公立小学校中选调了邵同周、黄先庚、曹前之三人成立筹备小组。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先是选择校址。他们先察看了原县政府前面的一个苇塘,认为面积太小,又在城北看到一块空地,认为是块良田沃土,盖房子太可惜。最后到城西南马庄和南关杨两村中间的一片荫柳岗,虽然低洼盐碱,凹凸不平,但面积很大,可任意选择地块。汇报政府后,确定在此建校。 紧接着是选配老师。当时正值春季,还不是学校毕业分配的时候。就是赶在分配期间,也没有这么多毕业生供使用。教育科派他们三人从全县各公立小学中选拔优秀教师到县城培训。三人提供名单,教育科审查批准。先选调了教师商天禄、姚玉莲、宋传荣、黄先才,加上筹备组的三人共7名教师,职员有于允海、刘继绍、吕福臻、孔庆玺、孙天昭、滕敬宇、王少三、王玉东、林修长等九人,合计16人。 再就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编造建校经费预算书和开班教学经费预算书。 1952年6月,县教育科借用设在姚家祠堂的县机关业余学校培训教师。同时,县教育科委派巨野县立师范学校代替招生。由各区公所把招生通知下达至各完全小学,让有报考资格的学生自主报名,县师范在天主教堂组织考试,然后阅卷,最后,按分数择优录取150名学生在师范院内张榜公布。 为了能及时开学上课,在新校舍未建成之前,决定修补离县城二十五里的田桥区赵庄比干庙寺院作为临时校舍。1952年8月,由孔庆玺、邵同周、黄先庚会同泥瓦工前往赵庄修理寺院。由于当地干群积极支持,两个月顺利完工。 1952年9月,教育科决定把师训班全套设备,包括业余学校的课桌凳、办公桌椅、办公用品,全部拨给县中学,搬运到比干庙赵庄。 第二节 开学 1952年10月,平原省巨野县立初级中学在比干庙赵庄村正式开学。16名教职工,150名学生带着行李铺盖、锅碗瓢勺驻进了田桥区比干庙赵庄。 先安顿食宿。教职工在破庙的大殿里既当办公室又当男教师集体宿舍。女教师和女生住在破庙的简陋便房。男同学则住到离庙院一里多的赵庄没收的地主的仓房和借用的乡亲们的东屋牛棚。寺院内有两间便房当伙房,没有饭场没有餐厅。 再整理校舍。初入校,仅三个班,先在三座破廊坊里放上课桌凳,再架起黑板,就可以上课了。 课本已经购齐,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已事先排好,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早已配备,开学第二天就上课了。 他们一边上课,一边继续整顿和完善环境。 作息时间非常严格,学生们遵规守纪,起床、上操、吃饭井然有序,上课、课外活动、晚自习、熄灯就寝有条不紊。上课时,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没有操场,体育课在街道上跑。课外活动全部是整理环境,打扫卫生,由教室而校院,而饭场,而宿舍,甚至包括比干庙赵庄的大街小巷。生活费是每生每月6块钱,根据当时的物价,生活质量相当不错,主食粗细搭配,汤菜新鲜可口。生活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精神充实,心情舒畅。 1952年12月5日,随着平原省的撤消,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巨野县立初级中学,根据上级指示和全县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