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oc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因子呈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四个因子呈负相关;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因子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四个因子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2)心理韧性通过影响自责、幻想和合理化三种应对方式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即上述三种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影响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心理韧性;网络成瘾;应对方式;中介作用 
  分类号B848.4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8.0051引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或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当前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截止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49亿,其中有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并且学历程度越高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越大,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有639%的人比较或非常依赖互联网(CNNIC,2015)。网络成瘾主要是指个体无法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使用网络已对个体的心理、社交、学业或工作造成负面影响(Cao,Su, Liu,  Gao,2007)。网络成瘾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征,包括认知和行为的多种症状表现(雷雳,2010)。大量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会导致诸如社会退缩、抑郁、孤独等社会性和健康等方面的消极后果(Caplan,2005;Davis,2001)。基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普遍性和网络成瘾的严重性,探讨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已非常必要。 
  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葛秀春,葛玲,赵婧,2011;侯友,钟建军,李杰,2010;王立皓,童辉杰,2003);二是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模式等(高巍,黄碧斋,2006;李涛,张兰君,2004;徐夫真,张文新,2011);三是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质、孤独感、应对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等(陈亮亮,葛韬韬,郑爱明,2011;罗天玉,丁道群,2006;王滨,2006;王娟,游越,黄俊,陈瑞颖,庄红平,2012)。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人与人生活的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个体发展的推动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具有适应、甚至创造自己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能力(Bronfenbrenner  Morris,2006)。因此,个体应对压力或挫折的能力可能对网络成瘾有负向预测作用,而这种能力可以被心理韧性这一概念诠释。 
  心理韧性(resilience),也称心理弹性或复原力,是指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或危险时能成功应对、积极复原的现象(Tugade  Fredrickson,2004)。除非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在一段时期内可被视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Block  Block,1980;Luthar,Gcchetti,  Becker,2000)。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关系密切,大学生心理韧性可以预测网络成瘾情况。孙荣山和马先明(2013)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倾向者在心理韧性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显著正相关,与心理韧性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上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王娟娟,王祥和李林英(2014)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情绪控制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Li,Shi,Wang,Shi,Yang和Yang(2010)以348名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心理韧性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孙亚蜀,任俊和吴超(2012)的研究发现城镇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总分和其中的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社交抚慰和消极后果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可以预测个体的适应性发展情况。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个体稳定特质和情景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Compas, ConnorSmin,Saltzman, Thomsen, Wadsworth,2001)。应对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注重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如问题解决和求助;二是着力减轻痛苦情绪的消极应对,如幻想、退避和合理化。Herman-Stabl, Ste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