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课题.ppt

  1. 1、本文档共2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用在疑问句中: “焉”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于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以“焉”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例如: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第三,用在句中,似乎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乃”、“则”。例如: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上》) 这种用法的“焉”可以写作“安”或“案”,《荀子》中较常见。例如: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荀子·礼论》) 双宾语句 一个动词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各自跟动词发生关系,它们彼此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离动词近的那个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那个叫远宾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是有限的,按照它们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给予类的双宾语:近宾语指接受的一方,远宾语之所给的事物,因此也可以把近宾语叫表人宾语,把远宾语叫表物宾语。这类动词常见的有:与、予、赐、馈、遗、贻、施、赠、给、赏……例如: 静女其姝,贻我彤管。(《诗经·邶风·静女》) 夫人使馈之锦与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饮马长城窟行》) 教示类双宾语:甲把乙告诉给丙或交给丙。常见的动词有:告、示、教、诲、训、言、语、问、说、喻、晓谕、指示……例如: 夫子语我九言。(《左传·定公四年》) 后稷教民稼穑。(《孟子·滕文公上》) 括母问奢其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为类双宾语:甲给丙作乙(某物或某职某事)。主要动词有:为、作、树、陈、引、立……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 天生民而立志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夺取类双宾语:甲从丙取得乙。主要动词有:夺、取、得、求、受、收、贷、罚、窃……例如: 司徒期聘于越,公攻而夺之币。(《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得他一束绢,还他一束罗。(《王梵志诗》) 否定句和否定词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 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否定词有九个:不、弗、毋、勿、未、否、非、无、莫。 不 弗 “不”、“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古今用法基本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例如: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四》) 不问马。(《论语·乡党》) 在秦汉之前,“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如: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功成而弗居。(《老子》)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弗”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秦汉之前很少见。汉代之后,“弗”的使用范围放宽,偶尔能见到它否定形容词的用例。如: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太后本纪》) “不”和“弗”都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字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用在“弗”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例如: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毋 勿 “毋(无)”、“勿”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毋(无)”与“勿”用法的差异,与“不”与“弗”相当,“毋(无)”相当于“不”,“勿”相当于“弗”,如: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左传·成公九年》) 注意:有时候“勿”字并非用于祈使句,而是用于陈述句。例如:齐侯欲勿许。(《左传·襄公三年》) 未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如: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未”与“未尝”不同:“未”表示还没有实现,包含将来实现的可能性,“未闻”即“没有听说”;“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也许现在已经实现,“未尝闻”即“没有听说过”。如: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孙膑》) 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 有时“未”字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例如: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四》) 否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