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割圆术教案(人教A版必修3).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割圆术教案(人教A版必修3)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虽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但人教A版必修3中的第一章《算法结构》的“阅读与思考”内容以刘徽的“割圆术”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了解“割圆术”的基本特点及其中蕴含的递推思想与迭代算法,体会“割圆术”是几何算法阶段计算圆周率的既有效又科学的方法,又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工具的不断发展,为圆周率的计算乃至整个数学学科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 在数学史上,简而精确的曾经数学家追求的目标,在历史阶段,各个国家的数学家们了的圆周率近似值求法,如经验实测方法,方法,刘徽割圆术,阿基米德割圆术,逼近。方法的改进,都在与精确性的角度上体现了重要的思想,因此在阶段,让学生和学习各种不同的圆周率近似值的求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能背出小数点后多少位,却不知圆周率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和思考,对历史上不同的圆周率求法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以同时也是历史上完备性最好且具有算法思想的介绍内容学生割圆术的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的介绍与对比,同时递推公式,同时体会学生随机模拟,最后求解的对数学史有所了解,同时又了圆周率估计的完备性与精确性,以及求解过程蕴含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组织上选择了让学生课前探究求解圆周率的方法,自主学习刘徽的割圆术,并以小组交流的形式汇报阅读成果. 应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对课本介绍的刘徽的割圆术进行再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方便地计算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借助Excel软件的迭代功能实现算法,完成对圆周率的近似值的初步估计. 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课前阅读与课内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以阅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在经过再思考后,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的过程;同时采用公式的理论推导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数学中所蕴含的算法思想,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动手实践、还原历史的经历. 四、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我把这节课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分别从数学史的发展角度,与方法的完备性角度来逐步递进探索并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劣。 下面我将对每一阶段教学中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教学步骤作出说明. (一)呈现背景 【学生活动】学生课前查阅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自主学习刘徽的割圆术,并相互交流对圆周率的认识。(请看视频) 【教师总结】那圆周率的值到底是多少呢?又是如何得到的呢?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 人们又是怎样 “计算” 圆周率 的呢? 【设计意图】 从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引起学生对于圆周率求解方法的兴趣,为后面各种方法的介绍做好铺垫。 (二)探索方法 【第一组:实测法】 第一小组学生代表介绍:“用实测的方法求圆周率” (请看视频)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实测法的不准确之处: 1.圆周是曲线,用细绳去拟合时,存在误差。2.测量长度时,存在误差。 【教师总结】尺子的精度越高,得到的测量值可能会越准确。精度再高的刻度尺 也无法量得线段长的真实值。其实,早在明代就有一位名叫邢云路的数学家,他 就用实测的方法求圆周率, 后来茅以升这样评价他:“云路欲以度量所得,抹煞 古人诸率,所见甚浅。”可见,实测的办法是比较粗糙的。 【设计意图】 通过实测与经验来估计圆周率的近似值,是人类历史上最早采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既不严密,同时所求得的近似值的精确度也无法保证,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实验,切身体会到用实测的方法求圆周率是比较粗糙的。 【第二组:布丰投针】 第二小组学生代表介绍:“用布丰投针实验求圆周率” 【学生活动】求解任意给出3个正数,以这3个正数为边长可以围成一个钝角三角形的概率。 解:设这三个正数为,不妨设, 由以为边长可以围成一个钝角三角形 得:, 变形,得:, 令,则, 由线性规划可知:满足题意的可行域为直线与圆围成的弓形,总的区域是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 则可以围成一个钝角三角形的概率。 【教师总结】早在1904年,R查特发现,两个随意写出的整数中,互素的概率 为。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像投针一样的操作实验”或者“让计算机产生随 机数,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从而得到实验频率,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布丰投针实验至少给了我们两大启示:1.可以利用概率原理来解释 圆周率的计算,虽然实验结果具有随机性;2.投针实验拓宽了人们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复杂问题的渠道,它已发展为一种新的数学方法——统计实验法,也就是著 名的蒙特卡罗法。利用概率论的大数定律,可以保证用该方法求得的近似值在概率意义上是收敛于真实值的,但所得结果的精确度无法准确估计,因此相对于实测的方法,有所进步,但仍不够完善。 【第三组:割圆术】 第三小组学生代表介绍:“刘徽的割圆术”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