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简述课品.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简述课品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 明 闻诊 问诊 切诊 诊-----------------断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神、根。 有胃气:总的说来,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有神之脉的形态是柔和有力。 有根: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 1. 浮 脉 及 相 类 脉 2. 沉 脉 及 相 类 脉 3. 迟 脉 及 相 类 脉 4. 数 脉 及 相 类 脉 5. 虚 脉 及 相 类 脉 6.实 脉 及 相 类 脉 第五节 正邪理论与用药 一、正邪盛衰 概念 1.正:人体的机能活动;抗病、康复能力 2.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一)正邪盛衰与发病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⑴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⑵邪胜正负则发病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病出表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 人参 [功效]大补元气,益肺补脾,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黄芪 [功效]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大黄 [功效]泻下攻积,凉血止血,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而后逐渐引申到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中,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所以《内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怎样根据体质选择适宜的肉、禽类食物? 温热:鹿肉、狗肉、牛肉、驴肉、羊肉、鸡肉、龟肉、雀肉、鹌鹑肉、白花蛇肉、乌梢蛇肉、肥猪肉 寒凉:兔肉、鹅肉、马肉、青蛙肉、田鸡肉、蚯蚓肉、猪脑、青鸭蛋 平性:瘦猪肉、鸡蛋、动物血、鹌鹑蛋、鸽子肉、燕窝 怎样根据体质选择适宜的水产类食物? 温热:鳗鱼、鳝鱼、鲶鱼、草鱼、鳇鱼、海马、海龙、鲍鱼、嘉鱼、鲢鱼、青衣鱼、虾肉、带鱼、淡菜 寒凉:甲鱼肉、黑鱼、蟹、文蛤、蛏子、蚌、泥螺、螺蛳、海螺、海藻 平性:鲤鱼、墨鱼、桂鱼、鲥鱼、鲈鱼、鲳鱼、鳅鱼、鲫鱼、海蜇、刀鱼、乌贼、鲨鱼、雪鱼、银鱼 怎样根据体质选择适宜的蔬菜类食物? 温热:葱蒜、韭菜、芥菜、香菜、椒、蚕豆、刀豆、胡萝卜、油菜、洋葱、雪里红、榨菜 寒凉:苦瓜、黄瓜、茄子、冬瓜、卷心菜、白菜、豆芽菜、芹菜、冬苋菜、竹笋、百合 平性:菠菜、花菜、木耳、丝瓜、鸡枞、黑豆、四季豆、菜豆、南瓜、蘑菇、西红柿(熟) 怎样根据体质选择适宜的水果? 温热:荔枝、龙眼(桂圆)、杏、桔子、杨梅、胡桃、栗子、石榴、菠萝蜜、榴莲、红毛丹、柠檬、杨梅、木瓜、菠萝、黑皮蔗、樱桃、椰子肉 寒凉:梨子、西瓜、柚子、柿子、荸荠、香蕉、甘蔗、菱角、椰子水、藕、山竹、火龙果、天山雪莲、番荔枝、莲雾、杨桃、青皮蔗、哈密瓜、西红柿(生) 平性:柑、橙子、葡萄、桃子、无花果、杏仁、猕猴桃、西红柿、苹果、提子、芒果、无花果、草莓 谢谢大家! 阴阳 一分为二 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 正常 实寒证 虚热证 实热证 虚寒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失调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 调整阴阳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证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阳盛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证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 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归纳药物性能 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 中医药知识简介 朱 明 副教授 副主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 (一)卫生保健的起源 (二)医疗药物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战国至两汉时期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 《伤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