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寄生性天敌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寄生性天敌在储粮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吕建华(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 450052)
摘要: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寄生性天敌在储粮害虫生物防治中的研究及商业化生产与应用进展情况。
关键词:储粮害虫,寄生性天敌,生物防治
储粮害虫造成的巨大损失早已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在世界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尤其如此。据报道,储粮害虫在温带地区造成的损失达到5-10%,在热带地区达到20-30%(Haque et al., 2000)。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目前粮食的年产量约5亿吨,每年因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为0.2-0.3亿吨,数量十分惊人(白旭光,2008)。目前,全世界对储粮害虫的防治仍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但过度使用化学杀虫剂引起的“3R”现象、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危机日益迫使人们寻求可持续的储粮害虫控制方式(陈斌和李隆术,2002;梁权,2005;白旭光等,2006;赵英杰等,2006)。利用天敌防治储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害虫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治方式,早已成为当前国际储藏物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寄生性天敌在储粮害虫生物防治中的研究及商业化生产与应用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应用有所裨益。
1 天敌在储粮害虫生物防治中的研究应用概况
目前,全世界尚未建立完善的储粮害虫综合治理体系,我国在利用天敌对储粮害虫有效进行生物防治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有效利用天敌防治储粮生态系统中重要害虫则必须遵从生态学的原理,对储粮生态系统中的粮食、储粮害虫及其天敌、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尤其要掌握天敌与重要害虫之间的信息通讯机制,研究天敌的控害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从理论上讲,储粮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储藏环境支持生物防治,尤其适合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
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研究寄主(主要作物)-植食性昆虫(主要害虫)-主要天敌多营养层之间的信息通讯机制早已是国际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激增。储粮生态系统中这方面的研究近20年来也日益增多。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至少已公布了900项关于储藏物天敌昆虫和螨类的研究结果,不过,大多数研究都是有关生态学、毒理学、生物种群和天敌遗传学(谌运清和邓望喜,1999;刘桂林等, 2000; Trematerra and Sciarretta, 2004;Perez-Mendoza, et al., 1999; Lucas and Riudavets, 2002),而很少评价天敌在储藏条件下的效用。
2 寄生性天敌的研究应用
寄生性天敌大多属于膜翅目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和肿腿蜂科(Bethylidae)的一些寄生蜂,这些寄生蜂释放后,能连续抑制储藏物害虫很多年。在自然条件下,很容易在储粮中发现这些寄生蜂,它们通常个体很小,只有1~2mm。它们未成熟虫期在单个寄主体内完成发育,寄主被取食致死。大多数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有种的专一性,通常是寄生某一种或某一属的昆虫,而且寄主处于某一发育期。
国内外目前已研究的具有应用潜力的寄生性天敌主要有米象金小蜂Lariophagus distinguendus(Steidle and Sch?ller, 2002)、麦蛾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Parra, et al., 1996)、Anisopteromalus calandrae (Howard) (Smith, 1992; Hou, et al., 2004)、Cephalonomia waterstoni (Gahan)(Hou, et al., 2004)、仓蛾姬蜂Venturia canescons、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雅脊金小蜂Theocolax elegans(高燕和许再福,2006)等。研究内容涉及到寄主与天敌的相互关系(Steidle and Sch?ller, 1997; Baker and Fabrick, 2000; Fernández-arhex and Corley, 2003)、寄生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Steidle and Sch?ller, 2002)、寄生蜂的行为反应(Parra, et al., 1996; Ambriz, et al., 1996;高燕和许再福,2006)、种内和种间竞争(Ryoo, et al., 1991)等。
目前发现可寄生储粮害虫的寄生蜂有30余种。赤眼蜂可寄生于麦蛾等蛾类的卵,麦蛾茧蜂可寄生麦蛾、印度谷螟、粉斑螟等多种储粮蛾类的幼虫或卵,对地中海螟、米蛾、麦蛾、印度谷螟种群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并且在南非已可成功用于控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