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微生物的价值和利用现状教程分析.docVIP

极端微生物的价值和利用现状教程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级微生物学课程论文 题目:极端微生物的价值和利用现状极端微生物的价值和利用现状(Extremophiles),又称嗜极菌,是一些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开展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圈起源的奥秘,阐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认识生命的极限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极端微生物中发现的适应机制,还将成为人类在太空中寻找地外生命的理论依据。极端微生物研究的成果,将大大促进微生物在嗜热嗜热[1]:(1)极端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在65℃以上,最高生长温度超过75℃, 最低生长温度超过40℃。 (2)专性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在40℃以上,最高生长温度超过55℃。(3)兼性嗜热菌,既能在高于55℃下生长,又可在中温范围内生长。 嗜热, 它们的生长温度在45 - 65℃的范围,有时甚至可使草堆自燃。 目前已发现20多个属,大多数是古细菌。最早发现嗜热微生物的地方是1965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热泉中, 其水温高达82℃。目前发现的最嗜热的微生物是一种叫做热叶菌的古菌,能在113℃的极端环境下生长[2]。最近美国Baross从火山喷口分离出的一些细菌甚至可生活在250℃环境中。俄罗斯地堪察加里的温泉里( 57℃- 90℃) 存在着红色栖红菌( Thermustuber) ;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热泉中, 一种叫热容芽孢杆菌(Bacilluscaldolyticus) 的细菌可在92℃- 93 ℃高温度中生存。2008年4月18日中国海洋报道,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章晓波研究员等人从深海热液区样品中分离纯化到一株烈性高温噬菌体,并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分析[2]。李安明等从四川康定热泉中分离一株厌氧嗜热菌, 其可发酵木聚糖。另外嗜热菌有些对温度要求较高,如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现的一种嗜热菌, 最适生长温度为100℃, 80℃以下即失活。 1.2 嗜热(1)绝大多数革兰氏阳性高温菌的细胞壁是由G—M 及短肽构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增加了细菌的耐热性;(2)嗜热菌细胞膜中含高比例的长链饱和脂肪酸和具有分支链的脂肪酸,胞膜中含有甘油醚化合物增强了膜的稳定性;(3)由于tRNA的C碱基含量高,提供了较多的氢键,故其热稳性高;另外有较高的周转速率[2] 。硫化的核甘酸使tRNA 分子的构象变化受到限制并使邻近的碱基增加了堆聚力, 利于热稳定性[3](4)细胞内含大量的多聚胺;(5)胞内蛋白质热稳定性较高,主要是一级结构上各处微小作用的综合结果。卢柏松对110种分别来自嗜热和常温微生物的同源蛋白序列比较,发现两者的20种氨基酸组成、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疏水性指数以及荷电氨基酸组成上均存在明显差别。嗜热型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多以Leu、Pro、Glu 和Arg 为主, 前者具有较高荷电氨基酸组成和平均疏水性。(6)许多酶类由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稳定及钙离子的保护,耐热性高;(7)新的研究还表明,专性嗜热菌株的质粒携带与抗热性相关的遗传信息[4] 。 1.3 嗜热嗜热(1)利用菌体产生的酶。普通的酶在高温条件下失活是限制广泛运用的瓶颈。如从嗜热古细菌中分离出来用于PCR技术的Taq DNA聚合酶。 (2)利用菌体发酵生产多种酶制剂。如用极端嗜热菌生产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及菊糖酶这些酶制剂热稳定性好,催化反应速率高易于在室温下保存[4] 。 2.嗜, 一类是从海水和某些冰窖中分离到的, 对20℃以下稳定的低温环境有适应性, 20℃以上即引起死亡;另一类是从不稳定的低温环境中分离到的, 其最高生长温度可达30℃。 嗜冷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冻土、冰窖、高山、深海和南北极等地区。已发现的嗜冷微生物有真菌、蓝细菌、古生菌、真细菌、藻类和酵母菌。如冷水中、冰箱中均存在着大量的耐冷菌。它们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在许多低温环境中也可分离到。如Ray从南极土壤中筛到一株分泌酸性蛋白酶的耐冷菌[5]。 2.2 嗜[1]。嗜冷菌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脂类的组成来适应低温环境,细胞膜上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发生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大[6] 。通过产生高柔顺分子构象的低温酶类以适应低温环境,维持嗜冷微生物正常的代谢活动。 当环境温度急剧下降时,可以合成冷休克蛋白,与mRNA结合后可促进翻译从而增强细胞抵御冷激胁迫的能力[7]。另外发现嗜冷菌tRNA转录后被修饰的程度较低,这些修饰仅是维持tRNA的基本结构,嗜冷菌中二氢尿嘧啶含量高,有助于tRNA局部构象,较好的柔性和流动性这也是对低温的一种适应[8] 。 2.3嗜Leahy 等从土壤、淡水和海洋系统中分离的嗜冷微生物能广谱利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石油烃类污染物, 并将其作为唯一的能源[6] 。低温发酵可生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