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景谈第一课时供参考学习
课型:新授课 编写人:付士翔 审核人:白嗣银 时间: 2010年11月12日
年级:高二(A)语文组 班级 姓名
学生评价 很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第四课 《风景谈》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紧扣中心,描写多种风景片断,又以精辟的议论,把这些风景片断串在一起,连在一起,连成整体的写法。。 2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3学习课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点?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我们时代的真正的美,发扬民族精神。2学习课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二、难点、重点分析学习难点
1学习课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
2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学习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查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标注诗节序号。整体感知,勾画喜欢的句子。标识出不懂的句子。
3学生质疑组内交流全班答疑教师适时点拨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文坛的巨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1914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参加北伐,作革命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失掉组织关系,流亡到日本。1928年,以茅盾的笔名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1930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左联”的领导工作。1932年12月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还完成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几部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赴苏访问。1948年底到达华北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及第一次文代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了茅盾光辉的一生,同年3月31日作出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指出他“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写作时间。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又发动了侵略战争,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同年8月13日,又向上海大举进攻。上海沦陷后,茅盾“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离开上海,像一只失去定夺的小船,浮荡颠簸,浪迹于香港、长沙和汉口。1939年3月又去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参观访问了几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他心灵的琴弦已为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所拨动。因此,同年年底到重庆后,他就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三、背景
文章主题的表现,一般离不开一定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世界观的制约,想办法弄清文章是作者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怎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处在怎样的心境之时写出来的,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重要途径。《风景谈》一文写于一九四〇年十二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第一课时:六 课后反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