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哲学理道.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中的哲学理道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 )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 )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 ?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14、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1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1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 ?17、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18、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19、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2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22?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的哲理是()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24、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25、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古诗中的哲学要十个例子(古诗句)要涉及唯物论和哲学的最好下述方面都能有1个例子匹配1联系2发展3矛盾3意识4规律5唯物辩证法6创新7价值8运动 古诗中的哲学 要十个例子(古诗句)要涉及唯物论和哲学的最好下述方面都能有1个例子匹配1联系2发展3矛盾3意识4规律5唯物辩证法6创新7价值8运动 nowcxhl048 政治 2014-12-01 优质解答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d3272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