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第期一热点分析
2012年第一期热点分析——良知的尖刀解剖了谁的丑陋?
【背景材料】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张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7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对此不闻不问。最后,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随后小悦悦被送往广州军区总医院抢救。在被两辆车先后碾轧后的第9天,小悦悦没能创造生命的奇迹,2011年10月21日零点三十二分,经抢救无效,年仅两岁的小悦悦离开了这个五彩缤纷却又无比冷漠的社会。
小悦悦的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和现实中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特别是在网络上迅速发酵,网友们纷纷表示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担忧。小悦悦事件也的确拷问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该事件在拷问人们道德底线的同时,也有一些网友对救助者陈贤妹发出了异样的声音,认为陈阿姨的救助只是为了出名,这种声音再次把人们的冷漠推向了高峰。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试图通过立法保障需要救助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0月18日,以广东省政法委、省社工委为主,团委、妇联、社科院、社科联等十多个部门参加,针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讨论。讨论话题集中在: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导见义勇为、扶助弱者的社会风尚?如何唤起社会良知?如何倡导社会主义道德……与此同时,广东省政法委官方微博上发出信息,“请停止冷漠,广东将开展‘ 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问计于民,您在这里的建议将可能成为广东政策法规!”据了解,大讨论中的一些观点,将可能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条例的依据。讨论中有人建议加大奖励见义勇为的行为,为见义勇为立法。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日下午在广东省委常委会上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从司法考试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见死不救”行为能否在当前刑法下构成犯罪。二是从法与道德的关系来看,“见死不救”行为入罪是否可行。
【视角一】“见死不救”的刑法分析
小悦悦事件中,一边是路人漠然而去,一边是好心人被诬陷,当今社会的公共道德良知再次被严厉拷问。如何避免类似的道德悲剧重演?如何保证好心人行善“零风险”?为此,有人士提出,有必要把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责任。实际上,在欧美许多国家,都有类似“见死不救罪”规定。法国199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就有“怠于给予救助罪”,具体条文是:“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
在我国,早在2001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有代表提出“见死不救”或者“见危不救”应该入罪,但是迟迟得不到支持。小悦悦事件使这个本已消沉的话题再次提上日程。媒体近年来报道了多起好心人热心救助反遭诬陷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南京小伙彭宇因救助摔倒老太太反被判赔的现象,在这个社会道德极大滑坡的环境下,人类自私的一面暴露无遗。小悦悦恰恰成为了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受害者,因为人们惧怕做好事带给自己不必要的麻烦,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去面对发生的一切,这个时候讨论“见死不救”入罪也许是两个极端的碰撞,一端是道德滑坡下人们的自私和冷漠,一端是生命的呼唤与期待。当然,再冷漠的社会中一旦出现血淋淋的生命消逝也会引起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但是,当有人试图通过“见死不救”入罪这样一个方式来唤回远去的良知时,实际上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其实,在讨论一个行为是否能够被刑法规制的一个前提就是该行为还不被刑法所调整。那么现行刑法究竟能否对“见死不救”行为进行评价呢,这就会牵扯到罪刑法定原则和不作为犯罪这两个刑法的重要理论。
1.罪行法定原则
现行刑法能否对一个行为进行定罪量刑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也就是必须要遵守“罪刑法定”这一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其内涵丰富,包括要求罪和刑都要有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溯及既往,禁止有罪类推,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等含义。根据这一原则,司法机关定罪和量刑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判断,而不仅仅是看该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路人对小悦悦见死不救的行为当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这些有消极不作为的人可以定罪处罚,还要看是否在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假设真的依据现行刑法对“见死不救”行为定罪量刑的话,恐怕也只能够定有一定相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