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时病本气篇(全)供参习.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1时病本气篇(全)供参习

时病本气篇 导言 时病者,因时令之大气变动所发生之病。如中暑、霍乱、痢疾、白喉、疟疾、时行感冒、燥气、痧症、湿热等是也。病虽因于时气,病实成于本气。自来论时病者,皆认为外来时邪,中入人身为病,于人身本气自病,全不重视。 学医治病,先要将认定着落四字,彻底用功。使令病,如认定为时令之大气中入人身为病,则用药必以驱逐时气为着落。驱逐时气之药,即是伤耗人身本气之药。本气伤耗,病避加重。病既重矣,尤以为时气驱逐不尽,又将驱逐时气之药,继续用之,本气更伤,气伤人死仍不解何以人死之由,比比然也。认定时令病乃人身本气为病,则用药必以调和人身本气为着落。本篇各方,皆调和本气之方。时令之气之偏,人身本气自病之诱因耳。调和本气,处处乃有辩法。临床经验,自有理得心安之乐。王叔和尽未读通,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寒字,认为风寒的寒字,于伤寒论开首妄加序例,曰:寒毒伤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于是本气自病,都认为伏气为病,相习不察,杀人多矣。荀子曰:六淫之气,皆起于地,与天无关。内经曰:在地为五行,在天为六气。荀子为周秦时人,内经则周秦时医家之所言。天空本无所有,实际研求,内经不如荀子可靠矣。内经又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上(止),故不下也,云雾不精,故上应白露不下。云雾,乃地下水中所藏之阳气,上升于天空所成,内经又合于荀子矣。读中医书籍,非先认识原理,自己有了判断能力,鲜不被前人之说所扰乱者。时病本气篇之作,非有意反对前人,事实上原如此也。 目录 暑病 中暑的意义 轻证暑病 重证暑病 暑泻 暑厥 中暑大汗昏倒 霍乱 霍乱的意义 热霍乱 干霍乱 中积霍乱 寒霍乱 湿霍乱 普通霍乱 水泻 水泻的意义 普通水泻 肺热水泻 停食水泻 伤阴水泻 水泻已愈二便难分 湿气水泻 火土转寒水泻 痢疾 痢疾的意义 普通痢疾 偏热痢疾 偏寒痢疾 外感痢疾 疟疾 疟疾的意义 普通疟疾 恶性疟疾 喉痛 喉痛的意义 中虚喉痛 阴虚喉痛 湿热喉痛 外感喉痛 阳虚喉痛 烂喉痧 普通喉痛 感冒 感冒的意义 普通感冒 时行感冒 兼疟感冒 特别感冒 内虚感冒 热伤风 燥气病 燥气感冒 燥气咳嗽 燥气疟疾 燥气喉痛 燥气霍乱 痧症 痧胀 痧霍乱 湿热病 叶天士甘露消毒丹证治 叶天士神犀丹证治 暑病 中暑的意义 大气中的暑气,即太阳直射地面之相火,应往下降,尚未下降之气。人身中的暑气,即经相火,尚未降入中气以下之气。病者,此火气在地面之上,熏蒸燔灼,伤人肺气,所谓从口鼻而入是也。一伤之后,引起本身相火,熏人肺金,即是本身相火的暑气自病。引起之后,外来暑气即不负责。中者,伤也。 外来暑气,既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气。此热气人人都呼吸之,而病暑者不过于百人之一人,可见暑病乃人身的暑气自病,外来暑气,不过诱因耳。 少阳暑火,下降则为土气之根,不降则为金气之贼。肺气清降之人,吸入暑气,肺能降之,降则暑化而成生土之火。肺气不能清降之人,吸入暑气,暑气不降,停在上焦,引动本身相火暑气,逆伤肺家,遂成暑病。暑病分轻重两证。 轻证暑病 轻证暑病,发热,热有进退,微恶寒,时作时止,头痛,身软,精神倦怠,或欲呕或不呕,或泻或不泻,舌有薄苔,或黄或白,恶见日光。脉象虚,中部取之。方用藿香一钱,扁豆四钱煎服。泻与呕均加厚朴一钱,吴茱萸三分,黄连三分。头痛甚,加黑豆三钱。鼻气热,加焦栀仁二钱。 本身少阳暑气,散漫胃中,脾胃不和,故恶寒发热。病在脾胃,不在荣卫,病属于虚,故热有进退,时作时止。胆经不降,故头疼。暑气熏肺,故身软而精神倦怠。胆经逆故欲呕。暑气扰于胃中,胃不和,故泻。胆胃俱逆,故舌有薄苔。病在胃间,故脉动中部。暑气伤,故脉虚。胆火逆伤肺阴,故头痛甚。本身暑气浮逆,故恶见日光。肺热故鼻气热。如病已数日,又加口苦,脉则沉取乃得,左脉较弱于右,日久则病深故也。左脉较右脉弱者,暑伤阴也。 藿香降胃和胃,扁豆建中调胃,厚朴降胆理胃,萸连降胃气调升降,黑豆养阴,焦栀仁降相火。此证为普通暑病。不用甘药者,暑病脉在中部,不宜甘性之壅滞也。扁豆性平味淡,最宜暑病。 重证暑病 重证暑病,恶寒,发热,身重疼痛,气热而手足逆冷,口开而前板齿燥,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小有劳身即热,汗出而渴,舌有薄苔。脉象弦细芤迟。方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生石膏,法半夏,党参 饭米各三钱,麦冬,炙甘草各二钱。 本身少阳暑气,伤及肺金。肺内热,故为恶寒。相火逆升,故发热。肺热,故身重疼痛。肺热于内,阳气不能四达,故气热而手足逆冷。肺热则鼻难呼吸,故口开。金水相连,肺热故齿燥。肺经与膀胱经同行皮毛,小便已,则气升,气升而肺热,故毛耸。相火散漫,肺金不能收之,故小有劳身即热。肺胆胃三经俱逆,故舌有薄苔。肺阴被胆经暑气灼伤,故汗出而渴。气被暑伤,津液亏耗,故脉象弦细。暑伤肺阴,故脉芤。暑盛气弱,故脉迟。 竹叶石膏麦冬清肺热,党参饭米炙甘草补中气,以生津液,而降暑气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