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场地设计题库
填空:
1. 场地的构成要素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设施、绿化与环境景观设施工程系统。
2. 按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特征场地可分为工业建设场地、民用建设场地。
3.按地形条件场地可分为平坦场地和坡地场地。
4. 按用地的位置划场地可分为市区场地、郊区场地、郊外场地。
5.场地设计的内容包括现状分析,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环境设计与保护,技术经济分析。
6. 场地设计在工作的作用
1、建设项目立项阶段
参与编制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
2、建设项目选址阶段
场址选择、选址论证,提出选址技术条件,选址用地范围。
3、建设项目用地规划阶段
参与工程设计方案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提出要求。
4、建设工程规划阶段
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7. 场地自然条件是指场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
8.在场址选择时用到的比例尺是
9. 在场地设计中坐标系统有两种,分别是建筑坐标系统、测量坐标系统:
10. 图例包括地物符号、注记符号、地形符号
11. 气候主要包括风象、日照、气温和降水等。
12. 风象包括风向、风速和风级。
13. 风玫瑰图可分为风向玫瑰图、风向频率玫瑰图、平均风速玫瑰图、污染系数玫瑰图。
14.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质结构、构造特性及承受荷载的能力。
15. 场地的建设条件包括区域环境条件、周围环境条件、内部建设现状条件。
16. 市政设施条件(七通一平)主要包括道路和供电、给水、排水、电信、燃气及北方地区的供暖等管网设施,连同场地平整。
17. 场地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宅旁绿地等。
18. 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使用的合理性、技术的安全性、建设的经济性、环境的整体性。
19. 建筑朝向的选择考虑的因素有日照因素、风向因素,在实践中、还要结合场地具体条件,如道路走向、周围景观、地形变化和用地形状等因素,其中道路走向是影响建筑朝向的重要因素。
20. 建筑间距应根据日照、通风、消防、环保、工程管线埋设、建筑保护和城市设计等要求,依据相关规范或标准规定而合理确定。
21. 当间距一定时,风向入射角由0°~60°渐次增大,则后排建筑窗口的相对风速也相应增大,相当于在逐渐增加建筑间距而加强通风效果。
22. 地形对建筑通风间距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当D=2H时,通风效率可视为良好;当D=H时,通风效率为50%。(D为建筑间距,H为建筑高度)
23. 对于学校建筑而言教室楼与教室楼、办公楼、图书楼、实验室、专用教室(不包括音乐教室)等建筑之间长边平行布置时,其建筑防噪间距不应小于25m。如教室顶棚以吸声材料进行装修时,教室楼与教室楼、图书馆、等其他楼之间的防噪间距不应小于18m。
24.对于学校建筑而言办公楼、图书楼、实验室、专用教室(不包括音乐教室)等建筑之间长边平行布置时,其建筑防噪间距不应小于15m。
24. 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
25. 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对称式、自由式、庭院式、综合式。
26. 轴线是空间组织中一种线性关系构件,属概念性元素,具有串联、控制、统辖、组织建筑和暗示、引导空间的作用,建筑或其他环境要素可沿轴线布置,也可在其两侧布置。
27. 在建筑空间组合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序列:功能序列,空间序列.情感序列。
28.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9.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0.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31.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m;
32.当基地机动车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33.根据流线进出场地的不同方式,可将场地的整个交通流线体系分为尽端式和通过式两种。
34. 根据场地交通流线的组织方式,道路系统有人车分流、人车混行、人车部分分流基本交通形式。
35. 根据道路系统的分级组织,大型场地内的道路,可依据其功能及特征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
35.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36. 机动车停车场,根据停车场与场地的关系,可将停车场在场地中的存在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地面停车场、组合式停车场(底层或地下停车)、独立停车库(如立体车库)。
37. 根据自行车停车场的布置要求,车辆停放点至出行目的地的步行距离要适当,以50—100m为限。
38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39. 居住区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