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何谓文化?英语中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种植;作物”。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culture一词的外延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的定义边160种之多。文化的蕴涵极为丰富,尽管一直为多种学科所关注,但其内涵和外延却一直不很明确,各国学者由于视角不同,对其界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度和深度还会进一步扩展和延伸。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
语言反映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工具。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语言的融合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次上。通过译介新词术语,介绍和传播异族文化;通过这些新词术语的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传播就离不开宗教术语的译介,新词术语与宗教文化如影之随形,须臾不离。早在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即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在采用归化译法的同时,就大量采用异化移植的方法,引入了许多反映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如“浮屠”(古时对和尚的称呼)、“菩萨”(指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金刚”(指佛的侍卫力士) 、“观世音”(指佛教的一种菩萨,也称“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 、“弥勒佛”(佛寺中袒胸露腹,满面笑容之佛像) 等。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传入了佛教术语,这些外来佛教词语,历经千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汇,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日关锁国”的大门,随后中国先进的有识之士远涉重洋,去救国救民的真理,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文日趋频繁,通过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渠道,大量文化的新词术语逐渐进入中华文化之中。如西方文学“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 、“橄榄枝”(olive branch), “特洛依木马”(Trojan horse), “酸葡萄”(sour grapes) 等;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民主”(democracy) 、“科学”(science) 、“社会主义(socialism),“资本主义”(capitalism),“哲学”(philosophy) 、“逻辑(logic) 等;又如反映西方科学技术发明成果的“电话”(telephone) 、“电灯”(electric lamp),“电影”(film), “雷达”(radar), “收音机(radio), “照相机”(camera), “维他命”(vitamin)等,如今这些带有洋味的词语已成为汉语语汇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还直接影响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随着中西文化多方位、多渠道的接触与交流,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名词术语更是大量涌入中华文化和汉语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如:‘‘超市’’(supermarket)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 、“绿色食品’’(green food) 、“网上购物”(on-line shopping) 、“快餐”(fast food) 、“麦当劳’,(McDonald) 、“可口可乐”(Coca-Cola) 等;尤其是反映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词汇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以信息技术为例,“电脑”(computer) 、“因特网”(Internet) 、“信息高速公跖“(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网址”(net-site) 、 “电子邮件”(email) 、“电子商务”(e-commerce) 等,这些新词语,这些新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也直接印证了中西文化的趋同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地球变小,全球信息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政治、商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内交往频繁。现代人以较成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通过电视、广播、光盘、报纸、博览会、展销会或实地旅游等渠道,感受和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同时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心理,这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
另外,当今语言中的中外合语现象日趋普遍,所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