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学第一章选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6年2月21日 网络新闻学 主讲:谢天勇 推荐教材 作者:彭兰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3 定价:26.80元 我们的目标是—— 1、至少成为一个“知道分子” (1)了解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 (2)了解网络新闻传播业务流程的基本知识 2、最好能够干点什么 (1)掌握网络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的基本内容和技能 (2)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新闻的相关业务工作 教法与学法 1、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 2、讲授+练习+讨论+实践 3、主动学习+网络支持 4、保持兴趣 5、充分交流 必备条件 1、申请个电子邮件帐号 2、一周保持6-7小时上网浏览新闻网站或和课程相关的网页内容 3、通过网络保持和老师及同学的互动 重要信息 谢天勇的电子邮件地址是 xtynews@163.com QQ 第一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介 一、什么是互联网 讨论:网络能够干些什么? 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二、互联网兴起的轨迹 1.1959年1月,美国成立高级研究计划署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2.1969年,阿帕网(ARPANET)运行标志着互联网诞生 3.1971年秋,电子邮件系统投入使用 4.1982年,TCP/IP协议诞生 5.1984年,域名解析系统(DNS)诞生 二、互联网兴起的轨迹 6.1991年,万维网(WWW)诞生 7.1993年,Mosaic浏览器广为流行 8.1994年,中国连入因特网 三、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1994年4月中国与因特网的TCP/IP互联,获准顶级域名cn,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 (1987年,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先上网) 2.1995年1月《神州学人》是国内第一份上网的电子刊物 三、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国内上网的第一份报纸 4.1996年1月,《广州日报》电子版上网 5.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站开通 6.1996年底,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最早建立网站 7.1996年,中央电视台网站试运行 三、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8.中国新闻社1995年4月通过香港接口进入互联网,是中国内地及亚洲上最早登上互联网的中文传媒机构 9.新华社于1997年11月7日正式开通网站 10.1998年12月,华渊生活资讯网与北京四通利方公司的利方在线合并成立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新浪网(SINA) 四、网络媒介的特性 网络媒介的多平台性 网络媒介的开放性 网络媒介的多平台性 一、多种属性的结合 (一)技术平台属性 (二)媒介属性(内容和介质的营销是分离的) (三)经营平台属性 (四)虚拟社会属性 . 二、多种传播的统一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二)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三)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1.即时性 2.海量性 3.多媒体 4.超链接 5.互动性 6.广泛性 7.灵活性 返回 网络传播即时性特点 优点: 信息的发布速度更快,更新更快,时效性更强 缺点: 1、压缩审核时间损害新闻真实性 2、更新快使新闻 “瞬时化”、“碎片化” 3、信息过载、泛滥使阅读快餐化 网络传播海量性特点 优点: 1、超链接使用突破传统媒介容量限制 2、新闻数据库便于网民及研究者阅读、视听 缺点: 1.利用不当会在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 2.失去对相关网站的长期关注 网络传播互动性特点 1、改变传统大众传播信息单向传送的缺陷 2、主要表现: (1)传受间的交流更容易 (2)受者参与度提高 (3)受者与受者间交流更便捷 网络传播灵活性特点 优点: 1、传者对信息的发布、传播更灵活 2、受者对信息的接受更自由 缺点: 1、强制性的降低导致传播效果的削弱 2、受众参与信息传播导致传播局面复杂化 网络媒介的开放性 一、传播格局的开放性 (一)信息与意见的发布垄断地位被打破 (二)受众区隔的格局开放多变 二、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一)传播对象的开放性(何人何时何种方式消费新闻) (二)信息消费过程的开放性 1.信息接受的非强制性带来选择的困惑 2.信息的循环使用需受者自我判断 3.新闻报道和发布的特点使其传播处于开放状态 返回 * * 链接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 * *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