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见真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繁华落尽见真醇 摘要:文章想在“文革”浩劫、传统社会回归、新文学、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等多重结构情景中,建立对这篇小说的阅读可能性。因为离开这些情景,它不过是一篇40年代的小说,也不会与80年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史发生任何关联。但是这些又必须依赖对文本的细读,只有在细读中问题才能逐渐展开和被讨论。 关键词:汪曾棋;《岁寒三友》;40年代;80年代;故乡小镇;小人物归来 一场浩劫仓皇落幕,文坛亟须讥笑、谴责和痛斥它的作品以救稿荒。所有宣布与它分道扬镳的作品都被舆情叫好,只要肯把问题提得尖锐偏执,人们并不在意作家的手艺是否做到老练精细。但大量的这样思想轰动、艺术粗糙的伤痕小说却喷涌而出。1980年,老作家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异秉》、《大淖记事》、《陈小手》、《岁寒三友》相继刊出,开始被人们关注。但直到90年代,文学史家才醒悟早该提拔他为80年代文学的“示范作家”。这位成名于40年代的资深小说写手带来纯正的文学讯息,在夸张虚伪的年代过后,真醇的日常生活和朴素小说手法是他小说为人喜爱的根本原因。伤痕小说过于惨烈血腥,与之对照的苏北水乡平凡寂静岁月,唤起了广大读者对传统社会的温馨想象。被历史激情折腾的读者,这时只想过上太平无事的生活。于是在“岁寒”结束的年代初叶,“三友”的友情犹如一坛质地醇厚的老酒。 一 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甫 这三位是江苏高邮某镇的小老板,忠厚本分的普通人。他们是好朋友,“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饮。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他们都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对人从不尖酸刻薄,对地方的公益,从不袖手旁观。”汪曾祺用贴着生活感觉的细腻笔法,交代了小镇人物毫无光彩和朴素庸常的生活。对熟读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文学表现刀光剑影、阶级仇恨或感伤作品的人们来说,这三个人仿佛是一群来自明朝的陌生人,因为写普通小人物生活的小说在前三十年文学中早已绝迹。 王瘦吾老想着发财。小店维持上有老母、下有三个孩子的生活实在勉强。这家人的穿着令人想到他小本生意的灰色惨淡。“儿子最恨下雨。小学的同学几乎全部在下雨天都穿了胶鞋来上学,只有他穿了还是他父亲的钉鞋。钉鞋很笨,很重,走起来还嘎啦嘎啦地响。他一进学校的大门,同学们就都朝他看,看他那双鞋。”女儿要参加全县小学秋季运动会,“表演团体操,要穿规定的服装:白上衣、黑短裙”。母亲觉得这倒好对付,可犯愁的是买不起白球鞋。她想让女儿称病不出席,却无法阻止她“一声不响”“往下滴”的眼泪。就像安徒生童话的情景,女儿早晨起来,惊喜发现妈妈连夜用白帆布赶做的白球鞋竟摆在床前。一心想摆脱家庭财政境况的王瘦吾终于发现了一线商机。做绳子本来是湖西农民冬闲时的副业,他们只是零散地生产叫卖,还不如自己开一片小厂形成规模效益。这家连王瘦吾在内的四个人的小厂生意日益兴隆,但很快被强势的王伯韬挤垮。 听着每天上午十来点从阴城方向传来的“砰-磅”的零落的炮竹声,我们在那里认识了开炮仗店的陶虎臣。陶虎臣这个名字很是雄壮威武,人却愚拙笨重。陶老板办炮仗店的目标好像不为赚钱,而是为镇上的孩子们逗乐。他“每次试炮仗,特意把其中几个的捻子加长,就是专为这些孩子预备的。捻子着了,嗤嗤地冒火,半天,才听见响呢”。这份小本买卖在小说里竟变成人生艺术,作者使出他拿捏生活细节的精湛功夫,把苏北小镇悠远古朴的习俗气韵点化得栩栩如生:“最热闹的是‘炮打泗洲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万花齐放之后,有一个间歇”,“有人以为这一套已经放完了。不料一声炮响,花盆子又落下一层,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洲’两个字”。有上万双眼睛跟着陶老板的烟火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叫喊和欢笑不断。陶老板生意曾受时局拖累,后因这年小镇躲过水灾家家都买鞭炮庆祝发了笔小财。好景不长,一家人陷入天天喝粥的穷困日子,还以二十块价格把女儿卖给一个驻军连长。连长日日虐待,还把脏病传给了她。 三人中间,靳彝甫是最文人气的一位老板。“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是一个业余画家,开店为虚,与人品画赏画为实。在小说描写中,他不像生意人倒像那种心静如水的高雅隐士。“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意思天天在艺术中自得其乐。我们再观周围环境,“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上了半寸厚德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他还很有骨气,与其切磋画艺的大财主兼收藏家季匋民看上他的三块田黄石章,愿意出二百大洋,可他就是不允。作者为渲染烘托靳老板的清

文档评论(0)

daij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