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1技术总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柱色谱法p231 一、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二、液-液分配柱色谱法 三、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四、空间排阻柱色谱法 一、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三) 吸附剂的选择和吸附活度: 1. 吸附剂: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性物质 常用的有: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等。 (1) 硅胶:硅羟基,分离弱酸和中性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甾体等)。 酸性pH 4 ~ 5 分离酸性物质. 如氨基酸 (2) 中性pH 7 氧化铝 分离生物碱. 如挥发油等 碱性pH =9~10 分离碱性. 如生物碱 吸附能力稍强于硅胶。 活度级数 含水量 活度 吸附能力 小 少 大 强 大 大 小 弱 1. 被测物质极性: 基本母核相同 基团极性↑ 分子极性↑ 极性基团数↑分子极性↑ 分子双键数↑,共轭度↑,分子极性↑ 取代基空间排列 二、液-液分配柱色谱法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一)原理:利用各组分在两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 K=Cs/Cm s、m均为液体 * 第14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 柱色谱 第二节 平面色谱法 固定相:吸附剂(硅胶或Al2O3) 表面的吸附中心 如 硅胶表面的硅羟基 固定相 流动相 (一)分离原理 分离机制: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无数次洗脱→分离 注:K与组分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流动相的性质 及温度有关 组分 极性 吸附力 溶解度 冼脱次序 1 大 强 小 后 (二)吸附等温线(p235) 一定温度下,某组分在吸附剂表面吸附达平衡时,该组分在两相中的浓度相关曲线 凸型 拖尾峰 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活性不同,K不同,先占据强吸附中心,饱和后,再占据弱的→K随浓度增大而减少 凹型 前沿峰 浓度大,表面性质变,K大 直线型 对称峰 吸附剂表面没被饱和 低浓度,线性 K一定,与溶质浓度无关 样品量大,超载。常见 2.吸附剂的活度(Ⅰ~Ⅴ)(p313表14-1) 水分占据吸附中心。 活化:105~110℃加热除水为活化,吸附力加强。 脱活:加一定水份,降低活性,吸附力减弱。 (四) 色谱条件 (p314图14-8) 物质极性 吸附剂活度 流动相极性 大 小 大 小 大 小 实验确定最佳条件 流动相 常见化合物极性: 烷烃 烯烃 醚类 硝基化合物 二甲胺 脂类 酮类 醛类 硫醇 胺类 酰胺 醇类 酚类 羧酸类 一般,物质极性、吸附剂活性固定,只可选流动相极性。 常用流动相极性强弱顺序: 石油醚 环己烷 四氯化碳 苯 甲苯 乙醚 氯仿 醋酸乙酯 正丁醇 丙醇 乙醇、甲醇 水 相似相溶的原则 2.流动相极性: K与组分的性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性质以及柱温有关 K↑,固定相中↑,流动相中↓ (二)载体和固定相 载体(担体):惰性物质,较大的比表面积,常用硅胶、纤维素、 硅藻土。 固定相(固定液): 常用水、甲酰胺 (三)流动相 与固定相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以单一也可混合液。如:石油醚、 醇类、 酮类、酯类、卤代烷烃。(流动相需先用固定相饱和,否则固定相易流失。) Note:防止固定液的流失, 常采用化学键合相。 *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