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PID 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1.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学习,归纳和总结PID算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PID算法的研究现状和PID算法的应用领域,以及对PID算法的发展进行展望。
2.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
(1)课程设计题目:PID 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2)要求:
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PID算法的研究现状和研究领域。
②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加深对PID算法的了解和掌握,并对PID算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归纳和总结。
③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展望PID算法发展和创新。
3.设计内容
一、PID 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在现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先进控制获取经济效益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一种趋势。据有关文献报道(薛美盛等, 2002),各种不同石油化工装置实施先进控制后,其每年净增效益如表1 所示。虽然各公司所报出的年效益有所不同,但其数据出入不大,而实施先进控制所需成本只占其产生效益的很小一部分比例。
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孙德敏等, 2003):采用先进控制理论和过程优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提高产品层次和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效益,如图1 所示。投资70%的资金购置DCS,换来的是15%的经济效益;再增加30%的投资,可以换来85%的经济效益。其中增加的8%用于传统的先进控制(TAC),得到的经济效益是8%;增加的13%用于预测控制(DMC),得到的经济效益为37%;增加的9%用于在线闭环优化(CLRTO),换来的经济效益是40%!因此,实施先进控制与优化是不用投资的技术改造。
然而,控制理论本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尽管大量新的控制算法不断涌现,但常规的PID 及改进的PID 控制算法仍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一些先进控制算法专用性强、适应性差、鲁棒性能差、算法复杂、实施和维护成本高,这些都限制了它们的推广和发展。据日本控制技术委员会(SICE)对110 家企业和150 位控制工程师调查显示(Huruo, 1998),近20 年来,工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控制难题分别是:大滞后、强耦合、时变、严重干扰以及非线性对象的控制,这些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部分先进控制理论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需做大量的改进和简化,使先进控制具备鲁棒性是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先进控制技术中,最有应用前途的是模型预测控制,该技术经历了4 代发展,已非常完善和成熟了。第一代模型预测技术以DMC(Cutler, 1979) 和IDCOM(Richalet, 1978)两种商业产品为标志;QDMC(Garcia, 1986)标志着第二代模型预测技术;IDCOM-M(Froisy, 1990)、SMCA 和SMOC(Yous, 1991)代表着第三代模型预测技术的产生;第四代模型预测技术就是人们熟悉的DMC-plus 和RMPCT,分别是Aspen 和Honeywell 公司的最新商业化软件。现今模型预测控制技术不仅能处理硬、软约束、病态排除、多目标优化,而且能通过Kalman 滤波
器消除不可测干扰和噪声的影响(Lundstr?m, 1995),同时采用鲁棒控制技术和先进的辨识技术处理模型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了模型预测技术的适应能力。
正因为模型预测控制的强大功能,它是一些具有非最小相位、积分、不稳定、多变量强耦合(包括方系统、胖系统、瘦系统)等特殊动态特性过程的理想控制工具。
据统计,2002 年全世界共成功实施4600 例模型预测控制算法(Qina, 2003),是1997 年的两倍多,短短5 年时间比过去近20 年应用的还多,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因此,它被誉为20 世纪80 年代“最有前途的先进控制算法”,一点也不过分。
像所有先进控制算法一样,模型预测控制也有着自身的缺点:
(1)预测控制算法比较复杂,计算量比较大。正因为复杂,在算法实现上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保证算法简洁,又要使算法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硬件要求。而且不能在DCS 或其他监控软件中直接实施,需要复杂的冗余机制,实施很不方便,并提高了成本费用。
(2)实施周期长,参数整定复杂,即便是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也得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在线或离线参数整定过程。
(3)需要过程对象较为精确的模型,对于一些不允许作阶跃测试的过程对象,虽然可以运用其他方法进行建模,但建模的精确度会受到很大影响,或者不能完全反应过程的动态特性。
(4)控制系统完成后,必须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由于算法复杂,操作人员对其的理解有深有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先进算法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引起误操作。受工艺条件、模型变化的影响,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算法维护。
(5)在重要干扰变量不可测或干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