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地理.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编地理.doc

第一编 地 理 庙行镇地处宝山区的中南部,东与张庙街道相连,南与闸北区彭浦、临汾两街道相接,西与大场镇接壤,北隔蕰藻浜与顾村、杨行两镇相望,镇域面积5.96平方公里。 庙行地区4000年前是海洋,后因长江携带大量泥沙淤积而成陆,距今约1450年。境域地势总体平坦,西略高东略低,平均高程3.86米,大部分土地在3.7米以上,低于3.2米的低洼地仅占3.7%。境域内河道纵横交错。土壤60.2%为夹砂土,29.5%为黄潮土,0.3%为堆砂土。 庙行镇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 第一章 境 域 概 貌 第一节 地 理 位 置 庙行镇位于上海市区的北部、宝山区的中南部,镇政府距市中心约15公里,距东北面的宝山区人民政府10多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21°25′,北纬31°23′。镇东以共和新路为界,与张庙街道相连,南与闸北区彭浦、临汾两街道相接,西至西弥浦河一带,与大场镇接壤,北隔蕰藻浜与顾村、杨行两镇相望。镇境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总面积为5.96平方公里。 境内交通便捷。共和新路以及共和新路高架纵贯南北,成为连接上海市区与宝山北部及江苏太仓等地的重要枢纽。东西方向有场中路、长江西路、场北路,连接共和新路与逸仙路、沪太路,往东可达虹口区、杨浦区的逸仙路、大柏树、江湾、吴淞镇等地,往西可达大场、嘉定区的南翔等地。境内有公交线95、114、207等共35条,运行总长度740.273公里。村村有公交线路,极大方便村民出行。轨道交通1号线贯穿南北,境内设呼兰路、通河新村、共康路三个站点。境内河道有西弥浦、东茭泾等,北与蕰藻浜相通,南与苏州河、黄浦江相接。 第二节 境 域 变 迁 清康熙九年(1670年),境域内遭受特大水灾。翌年,清政府为赈济灾民而划区设立粥厂,后厂为行政建制,庙行归大场厂管辖。雍正三年(1725年),嘉定县分出东境成立宝山县,庙行仍由大场厂管辖。民国18年(1929年)属宝山县第二区,境内包括泗漕乡领巨33图、李楼乡领巨39图、北杨乡领号44图巨41图、周程乡领巨54图、膏佳乡领巨55图。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翌年,由侵华日军圈定蕰藻浜以南区域划归上海特别市。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庙行地域改设藻南乡、大东乡、鹅滨乡。民国35年3月属大场区二、三、四保管辖范围,直到1949年解放。1956年1月在合作化高潮中,进行了撤区建乡,原大场区场北、场东两个乡加上新建乡两个村,合并成立上海市北郊区庙行乡。1958年9月,宝山县南部由原淞南乡、庙行乡全部地区和中心乡北部地区以及工农乡、塘南乡、江湾镇、中心乡南部地区的农村部分组建成宝山县先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行使政府职能,下设10个大队、79个中队,庙行乡属第五大队范围。1959年6月,公社范围重新进行调整,原先锋公社划出三、四、五大队 ,建立新桥公社。新桥公社东半部地区属原淞南乡范围,西半部地区属原庙行乡范围。1961年9月,新桥公社划出周巷、前进、野桥、场北、康家、新一等6个大队、41个生产队成立庙行公社。其中周巷、前进、野桥、场北、康家大队原属庙行乡范围,新一大队从淞南乡划归庙行公社。新一大队地区,汪伪时期属江湾区西塘乡,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初属吴淞区新桥乡、后属淞南乡管辖,一直到1961年9月区划调整为止。与此同时,原庙行乡的幸福大队则划归彭浦公社管辖。1989年,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庙行乡的段浦村建制撤销,划归通河街道。1996年,庙行镇行政区划调整,共和新路以东新一村、周巷村地区划归泗塘、通河两街道。1997年,前进村范围沿高压线走廊以南地区划归闸北区,庙行镇域范围再次缩小,由1984年的12.8平方公里调整为5.96平方公里。 第三节 地 名 考 略 一、行政镇名 庙行镇原是小集镇,相传元末明初,周巷村域内鹅艬河畔建有泗漕庙,供奉30多尊菩萨,庙院内有三进大殿,两棵高大银杏树,香火极旺。清乾隆《宝山县志》、清光绪《宝山县志》均有记载。泗漕庙,亦称水漕庙(泗与水,沪语同音)。庙旁有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进出小巷为庙巷。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十九路军在庙巷英勇抗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史称“庙行大捷”。当时战地记者误将庙巷大捷写成庙行大捷(巷与行,沪语同音),自此之后,一直沿用庙行地名。庙行大捷之后,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抗日战士,上海各界捐款在附近修筑“无名英雄纪念墓”和“一·二八纪念路”,并为失去家园的庙行灾民建起五棣72间公房,竖起名为“庙行纪念邨”石牌坊。因交通方便,村西陆续开设油酱、杂货、棉布及米店,后又沿“一·二八纪念路”两侧增设肉庄、茶馆、药铺等店,遂而形成规模集镇,市面日趋兴旺。民国26年爆发“八·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