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资料 肇西整理供参习.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题材料1 马克思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页 材料2 ①? 马克思说:“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 材料3 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20日 材料4 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改变我省资源保证程度低、环境容量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摘自《求是》杂志2010年第13期 材料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他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编者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摘自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简要分析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革命家”的作用。 2、分析材料2和3,从理论的继承、发展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说明邓小平的论断与马克思的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观点与袁隆平实践的关系。 3、分析材料4、5,结合科学发展观,简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与高科技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 1、马克思认为,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比社会革命家的作用大的多。它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也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邓小平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袁隆平的实践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科学技术通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力和生产管理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中越来越起着决定的作用。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在我国,只有发展高科技,才能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的产值质量,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大气污染和生活垃圾,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 判断题 1.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错。(1)这是旧哲学在哲学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旧哲学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总和”,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能代替具体科学。(3 )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会以主观判断代替客观真实联系,阻碍具体科学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2.答:错。(1)“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信。这种说法颠倒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