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与21世纪》.ppt
閱讀作業 黃俊傑:〈論中國學術與社會科學理論之關係〉 延伸閱讀 Quentin Skinner et. al. eds., The Return of Grand Theories in the Human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 2:2 離則兩傷 (2):以埃森西塔對中華帝國政治系統的解釋為例 埃森西塔 (1923- ): 研究古代帝國政治系統,認為水道控制乃是維繫中國政權的首要條件。 Samuel N. Eisenstadt,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 (Piscataway: Transaction Publisher, 1993). Samuel Eisenstadt (1923- ) 批評: 中國灌溉起源甚晚,古文獻中最早有關為灌溉而修溝洫之記載,僅能上溯至西元前六世紀前半葉。中國最早文明非起源於灌溉,與古埃及文明有重大不同。 2:2 離則兩傷 (2):以埃森西塔對中華帝國政治系統的解釋為例 2:3 合則雙利:比較視野的濫觴 馬克思 (1818-1883 ) : 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今工業體系這個火藥裝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引爆,這個普遍危機一擴展到國外,緊接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 Karl Marx (1818-1883 ) 馬克思:〈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收入:《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引文見頁6。 史柯普 (Theda Skocpol, 1947-) 採取比較路線,綜合分析1787-1800年代的法國革命、1917-1930年代的俄國革命,以及1911-1960年代的中國革命,其理論融會了西方與中國的歷史經驗。 2:3 合則雙利:20世紀的研究典範 Theda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摩爾 (Barrington Moore Jr., 1913-2005) 2:3 合則雙利:20世紀的研究典範 Barrington Moore Jr.,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Boston: Beacon Press, c1993). 3.社會科學研究與傳統中國學術之關係(二) 研究方法的緊張性 3:1 研究方法的差異 所謂社會「科學」,旨在建立人類行為的普遍定律。 中國學術,往往以特殊現象之描述為主要內容。 3:2 社會「科學」的性質 鄒文海(1908-1970) 政治學是一種「彈性的科學」: 「既不承認有固定的法則,也不承認沒有法則,而是說法則乃隨環境而變更者。研究政治的人,既須注意時間的因素,又須注意空間的因素,而更須注意不同時間及不同空間中人類不同的適應…」 鄒文海:《政治學》(臺北:作者自印本),頁13。 3:3 傳統中國學術的性質 蕭公權(1897-1981) 「中國學術,本於致用。致知者以求真理為目的,無論其取術為歸納、為演繹、為分析、為綜合,其立說必以不矛盾,成系統為依歸。推之至極,乃能不拘牽於一時一地之實用,而建立普遍通達之原理。致用者以實行為目的,故每不措意於抽象之理論,思想之方法,議論之從違,概念之同異。意有所得,著之於言,不必有論證,不求成系統…」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1983)(下),附錄:〈中國政治思想史參考資料緒論〉,頁946。 3:4 中西學術性質差異 溫德班 (1848-1941) 社會科學注重普遍性,屬於「理則的知識」 (nomothetic knowledge) ; 中國傳統學術注重特殊性,頗近於「意喻的知識」 (idiographic knowledge)。 Wilhelm Windelband (1848-1941) 4.緊張性的克服:從對抗走向均衡 4:1 從特殊性到普遍性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孟子?告子下》) 孟子 (371?-289?B.C.) 中國傳統學術的特徵在於: 寓抽象性於具體性 即特殊性以論普遍性 以中國傳統史學為例: 王夫之(船山,1619-1692):《宋論》 趙翼(雲松,1727-1814):《廿二史劄記》 中國史學名著之「史論」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