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个体差异 能力与人格 1、能力差异 (一)能力及其类型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分类:能力有一般和特殊之分 一般能力是指在很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出现在某些专业活动中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活动中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 (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能力的形成) 1、天资(遗传因素)包括智力天资和体力天资 智力天资 包括对数量(计算能力)、空间(图形)的理解能力,记忆与协调以及控制精度的能力等。 体力天资 如反映速度,灵巧性(平衡性,协调性)能力等 2、学习培训(后天因素):各种技能,特别是专业技能获得的基本条件。 3、经验:社会实践的产物,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 4、其他方面: (三)能力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商数=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即 IQ=(MA/CA) ×100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差异 (四)能力与组织管理 1、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 2、人的能力要与职务相匹配。 3、人的能力要互补。 4、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职能。 5、用人艺术的关键是发挥人的能力。 6、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选拔制度。 2 人格差异 人格指人稳定存在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重要原理: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表达、为人处世的方式有整体上的区别 人格差异的原因 气质理论 体液说 神经活动类型说 体型说 血液说 人格类型的划分 16因素量表(16pf) 麦氏类型量表(MBTI) “大五”人格维度 内控和外控 五因素模型 外向:爱好社交,喜欢说话 好相处:好人,便于合作,值得依赖 思维性:有主见,有目标,爱动脑子 情绪的稳定:平静,激情,焦虑 接受力:想象力,聪明 “大五”纬度与工作表现 责任感可以预测工作表现 外倾性可以预测管理和销售职位的工作绩效 开明性可以预测培训效果 情绪稳定性与工作表现无关 内控与外控者谁更胜任工作? 适合内控者的工作 需要复杂的信息加工和学习活动 需要创造性和独立性 需要高度自觉动机,或者有诱人报酬或价值的工作 适合外控者的工作 工作十分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认知学习 需要服从和保持一致 工作不需要极大的努力,没有及时、诱人的报酬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人格理论的启示 人格个性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 因为内在的个性特质,人的行为相对一致、一贯、统一 不要轻易评价个性特征,它本身无所谓好与坏 员工的态度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的内涵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特点:两极性 组成: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认知、情感和行为。 1、 认知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2、 情感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3、 意向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 态度的类型 1、工作满意度: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它反映了员工期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2、工作投入度:测量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3、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态度的来源 像价值观一样,从父母、教师、同辈群那里获得。 与价值观的相对稳定和持久不同,态度是不太稳定的。这也是广告的理论基石。 态度一致性与认知失调理论 1、态度一致性:人会自动地在各种态度之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寻求一致性。这意味着人们会自行调和其分歧的各种态度,以证明自己是理性的、言行一致的人。一旦行为与态度不一致,人们就会试图改变其中一方,使它们之间变为一致;或者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来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为其自相矛盾自圆其说。 2、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指个体个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任何形式的不和谐都是令人不安的,因而个体将试图减少这种不和谐,寻求使不和谐最少的稳定状态。 人们想消除认知失调的愿望是否强烈,或者到底将不谐调降低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 1、造成的失调的重要性。 2、当事人认为自己影响和应付失调的能力有多大。 3、因失调而可能得到的报偿有多大。 这些因素表明,有认知失调并不意味着一定采取行为恢复平衡。也就是说,不谐调并不一定是人们直接寻求一致性,朝着减少不谐调的方向努力。 认知失调理论的价值:帮助我们预测人们改变其态度和行为的倾向性究竟有多大,认知失调越大,压力就越大,想消除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