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良心论第二章 仁 爱.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仁 爱   孟子在谈到人所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时,也提到良心的另一个源头--亲爱。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① 以上是它们的不同。然而,我们又可以看到它们是相通的,恻隐中有爱,有最低限度的同类间的相亲相爱甚至某种相悦;亲爱中也有恻隐,有对亲人受苦的恐惧和担心,这两种感情都是一种原始的、自然而然发生的情感,在孟子看来,它们均可视为道德的源头。人人皆可为尧舜,道德努力就有了人性的根据;而亲爱的意义则不仅标示出道德努力的主要性质和内容,还具体指出这种道德努力的方向和次序∶作为一个道德主体,我立足于自身,我首先应当敬爱我的父亲、兄长,如果我是一位女子,那还要敬爱我的丈夫,然后是别的亲人,然后才是其他的人。立爱自亲始,但当这爱扩大而包括了友爱与博爱时,这爱就可以称之为仁爱。仁的含义很广。孔子、孟子视情而定,多端发仁,但两人都曾把仁解释为爱,②汉、唐儒一般均以爱名仁,至宋明儒,有以物我一体言仁者,有以觉言仁者,而朱子释仁为心之德、爱之理最兼顾、 也最通行, 阳明则认为不必非韩昌黎博爱之谓仁。③总之,仁虽意蕴丰富,大要还是不离爱字。爱的含义也很广。仁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范畴,爱则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听到爱自然、爱美、爱真理、爱故乡等种种说法,但在我们这里,冠以仁的爱却有自己特定的一些意思。仁爱自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讨论的爱,是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爱。如上面所言,仁实际上也可以说主要是爱,但我们不单说仁而说仁爱,是想强调它是一种感情,而且,仁的意思很多,爱的意思也很多,但把它们组合为一个词,它们就互相限定了。仁也者,人也,④我们所讨论的仁爱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爱,爱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这就有别于西方宗教的、超越的爱。⑤此外,由于我们所集中注意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不在我们讨论之内,所以我们的讨论也有别于宋明儒的本体论。最后,由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这一伦理关系虽然重要,却也不适合在此讨论,所以我们也不涉及到有关生态和动物的伦理。仁爱的特色。但这一特点也正好符合本书的题旨∶即我们在本章中将主要是从道德、从义务的一个较狭窄的角度去观察爱,从五伦的角度去观察爱,而不是从整个人生的角度去观察爱,这样,所论自然不会那样丰富多彩,甚至不免枯燥生硬,但爱毕竟是爱,爱是奇妙的,它甚至能给论述它的最生硬文字也带来一些温润和亲切 一、对传统孝道的分析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可以说是我们要讨论的爱中唯一真正基于血缘的爱。严格地说,血缘主要是一种纵的联系,是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⑥而父母与子女就居于这种联系的两端。父母与子女完全是依据这种血缘关系定义的。而且,这里有一种宿命般的不可替换性;一个人生而是谁的孩子,就永远是他的孩子了。血就是血。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 常看见某些也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些特征--不仅有重要的性格特征,甚至有细小的习惯性动作。虽然遗传基因会随着一代代延续而递减, 但在我们生前所能见的数代之间,总能看到某种相似性,而直接的两代之间就更是如此。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这种血缘联系的坚强支持。父母不能不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某种怜爱,因为,在他的孩子的生命中也有他的生命,这孩子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他的一体,是他的骨肉,对孩子的爱也就是对延续自己的生命的人的爱;而孩子也不能不对自己的父母有一种依恋,因为这是他所从出的来源,他对这来源不能不怀有一种神秘的敬意和亲近之情,在他的幼年,他常把父母的世界看成一个神圣的世界。他对父母的感情是对产生和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期望、关切、忧虑等情感方面和人们各自与其他人的关系有着显著的不同,而这就是血缘的力量。   先儒举出了许多有力的、可以从我们自身得到印证的心理学证据来说明子女对父母的感情。一个人未成年不必说是相当依恋父母的,就是在成家立业、甚至自己也有儿孙之后,也还是会仰慕父母,若是养有亏欠或敬有差失,即便他事皆顺遂,心里也还是会有一种缺憾。   孟子举舜为例∶尧帝打发他的孩子跟百官带着牛羊、粮食去田野中为舜服务,后来又妻以二女,最后又把天下禅让给了舜。美色、财富、尊贵,这都是天下人所欲望、所追求的,而这些舜都得到了,但他却因为未能得到父母欢心而郁郁寡欢,象孤儿一样无所依归,他去到田野里,向着天一面诉苦,一面哭泣,而他的父母我们是知道的,父顽母嚣,自身都有很多毛病,但他们却仍然是舜终身依慕的对象。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⑧喜是喜父母高寿,惧是惧死亡的阴影毕竟又逼近了他们一步。 不论我们的年龄有多大,只要父母健在, 我们就还是孩子,我们就还有一些任性的权利,我们就觉得自己还不太老,因为,在我们与死亡之间,就似乎还有父母在为我们作一道屏障。他们在最后地护卫着我们。在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