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材料在其他静载下的力学性能.ppt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在其他静载下的力学性能

chapter 10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李丽编写 2 里氏硬度 2 维氏硬度的特点和应用 维氏硬度测试采用了四方角锥体压头,各种载荷作用下所得的压痕几何相似,载荷大小任意选择,所得硬度值均相同,不受布氏法那种载荷P和压头D的规定条件的约束。 在维氏硬度测试中,当负荷大于29.43N(3kgf)时,负荷P与压痕对角线长度d满足迈耶尔的指数关系式: P=αd n 式中,α为常数, n等于2。 将 P=αd 2 代入HV=1.8544P/d 2 ,可得: HV=1.8544α=常数 显微硬度值与负荷的关系 这说明在维氏硬度测试中,只要所用负荷不太小 (大于29.43N即3kgf),硬度值为一恒量而与所用负荷无关。 四十年代初期,哈纳门 (Hanemann)得出,在小负荷范围内,上式)仍然成立,只是n值小于2,一般在1.75至1.95之间。 德国标准DIN50150 测量范围较宽,软硬材料都可测。 压痕:正方形,对角线长度易于精确测量,故精度较布氏法的高。 材料的硬度小于450HV时,维氏硬度值与布氏硬度值大致相同。 四 显微硬度 布、洛及维氏三种硬度试验只能测得组织的平均硬度值. 测定极小范围内的硬度,需用显微硬度试验,例如某个晶粒,某个组成相或夹杂物的硬度 显微硬度试验一般是指测试载荷小于200g力的硬度试验,常用的有显微维氏硬度和努氏硬度。 1 显微维氏硬度 显微维氏硬度试验实质上就是小载荷的维氏硬度试验,其测试原理和维氏硬度试验相同,仍用HV表示。 测试载荷小,载荷与压痕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像维氏硬度试验符合几何相似原理,必须注明载荷大小,以便比较 金刚石棱锥体压头 克努普(Knoop)金刚石压 压痕形貌 小型精密零件的检验 剃须刀片刃口的显微硬度压痕 可以检验直径仅有10μm的细丝的纵向或横向硬度。 要求: 选择负荷——应当使压痕深度不超过试件厚度的十分之一(压痕深度约为其对角线长的1/7); 相邻压痕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压痕对角线长的2至3倍; 在检验丝材、螺纹、轴承等时,应使压痕对角线长不超过试件被测试处曲率半径的1/5。 测定渗层硬度分布 晶内偏析研究 Al-11%Mg合金铸态组织及显微硬度压痕分布 200× 上图中各压痕的显微硬度值以及不同镁含量的范围 同一视场用试剂腐蚀后的组织 200× 含1.69%C的钢的显微组织及显微硬度压痕 800× 多相合金中的相组成分析 白色针状物——淬火马氏体; 深灰色针状物——回火马氏体; 浅灰色基体——残留奥氏体。 可以看出,在这三种不同组织中所打的显微硬度压痕,以回火马氏体为最硬,淬火马氏体次之,残留奥氏体最软。回火马氏体及淬火马氏体内的压痕相对于这些 组织的范围都太大,因此测得的硬度值误差也较大, 2 努氏硬度 努氏硬度是维氏硬度的发展。长棱形金刚石压头,两长棱夹角为172.50,两短棱夹角为。压痕是长对角线比短对角线长度大7倍 努氏硬度值与维氏硬度的不同,定义单位压痕投影面积上所承受的力。已知载荷P、压痕长对角线长度L,计算努氏硬度值(HK) HK=14.22P/L2 努氏硬度试验没有专门的硬度计,通常是共用显微维氏硬度计,只要更换压头并改变硬度值的算法即可。 美国——采用努氏压头和100g力; 欧洲——习惯于采用维氏压头和较大的500g力。 努氏硬度——作为绝对数值而测得的硬度,主要在加工方面使用该数值。一般来说,金刚石的努氏硬度为7000~8000千克/平方毫米 ——用于金属学、金相学研究。 特别适于测试硬而脆的材料,常被用于测试珐 琅、玻璃、人造金刚石、金属陶瓷及矿物等材料。 表面硬化层有效深度的测定,用于细小零件、小面积、薄材料、细线材、刀刃附近的硬度、电镀层及牙科材料硬度的测试。   3 显微硬度试验特点及应用 特点: 1)载荷小,压痕极小,几乎不损坏试件,便于测定微小区域内的硬度值。 2)灵敏度高。 (2) 产生x方向的应力?x 形成x方向的应力。 缺口第二个效应——应力状态变为两向或者三向拉伸 ?较厚, Z方向变形受到约束, ?z=0, ?z?0 ?z=v(?x+?y) ,平面应变状态。 ?y ?z ?x 三向拉伸应力状态,构件脆性最大,在缺口部位造成硬化形成断裂。 2 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分布 缺口存在的构件出现三向应力状态,造成试样的屈服应力比单轴拉伸时高。 缺口强化效应——缺口的第三个效应。 缺口强化是材料的三向应力状态约束材料的塑性变形,并非提高了材料的屈服强度,不是强化材料的手段。 缺口试样与光滑试样的强度比较 塑性材料:缺口存在导致材料的强度因为塑性变形受到约束而有 一定增加——缺

文档评论(0)

phljianj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