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虫害发生及防治(本科)辩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概 述 一、大豆的经济意义 大豆籽粒营养丰富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大豆的籽粒、植株及榨油后的豆饼都是优质饲料 大豆是养地作物 工业原料:生产大豆高级烹调油、大豆浓缩磷脂、大豆磷脂软胶囊、人造奶油、脂肪酸产品 左边数据参考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著的《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 蛋白质的力量 在所有的豆类中,大豆非常特殊, 被称为“蛋白质发电站”。 大豆是唯一能提取出“完全蛋白质”的植物来源。所谓“完全蛋白质”,是指该蛋白质提供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充足,相互比例适当,能够维持生命和促进生长发育.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 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3%,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8kg。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 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豆的保健功能和药用 1.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2. 防止血管硬化:大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 3. 通导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纤维,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胆固醇含量; 4. 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种抑制胰酶的物质,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同时,可抑制体重增加; 5.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 大豆的研究开发 ①传统大豆产品,如豆腐等 ②如精制豆油 ③大豆蛋白 ④豆粉 ⑤大豆饮料 ⑥大豆药品等(生物活性成分) 二、大豆的生产概况与趋势 中国大豆 我国大豆生产主产区在东北的松辽平原,其次为黄淮海流域的黄淮平原。 产量最多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 江苏、安徽等8个省。 东北松辽平原(占40%左右)、黄淮平原(占38%左右)、长江流域及南方约占17% 。 我国大豆的单产水平不高,其原因品种的产量潜力低,生产条件和栽培措施较差 。 中国大豆 一、大豆蚜虫 二、大豆红蜘蛛 三、大豆食心虫 四、豆天蛾 五、大豆根潜蝇 六、二条叶甲 七、蛴螬 八、大豆造桥虫  一、大豆蚜虫 Scientific name: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Hemiptera: Aphididae) Common Name: Soybean aphid, Soya Bean Aphid The soybean aphid is an insect pest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that is exotic to North America. The soybean aphid is native to Asia.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common pest of soybeans in China and as an occasional pest of soybeans in Indonesia, Japan, Kore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The soybean aphid was first documented in North America in Wisconsin in July 2000. Ragsdale et al. (2004) noted that the soybean aphid probably arrived in North America earlier than 2000, but remained undetected for a period of time. Venette and Ragsdale (2004) suggested that Japan probably served as the point of origin for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