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05.docVIP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05.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05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 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题)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3.“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这段文字出自《后汉书》中的一篇人物传记,它所描述的事件应该是( ) A.大禹治水    B.李冰修建都江堰 C.王景治理黄河   D.郑国主持修筑郑国渠 4.(2010年3月宁德市高三质检14题)赋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作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共同点是 A.都由清王朝制定 B.各户税额都与其田亩多少无关 C.都征收银两 D.各户税额都与其人丁多少无关 5.(2010年9月海南高中新课程测试3题)《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 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6.(2007·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殷墟戴刑具陶俑 牛耕图 甲骨文 铁犁 A B C D 7.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8.(2008年天津会考13 题)右图所示农具发明的时间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9.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10.(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24题)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11.(2011年1月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14题)(26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