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分测定仪对芨芨草种群适应性的研究分析.docVIP

土壤盐分测定仪对芨芨草种群适应性的研究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壤盐分测定仪对芨芨草种群适应性的研究分析

土壤盐分测定仪对芨芨草种群适应性的研究分析 摘要 分子生态学与生态适应是当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是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物种,其群落也是我国北方草原与荒漠区重要的植被类型。本项研究利用RAPD技术和浙江托普仪器的TZS-EC-I电导仪(土壤盐分测定仪),通过Nei’S和Shannon等多样性指数分析,对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13个芨芨草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内蒙古及青海12个取样点芨芨草群落及其相邻地带性群落土壤电导率的测定,从区域大尺度及生境小尺度揭示了土壤盐分对芨芨草群落分布的影响,基于土壤盐分特征分析了芨芨草群落的植被性质。 研究结果表明: 1.芨芨草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芨芨草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3.69%,由Nei’s指数得到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216,Shannon指数得到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523。 2.Nei’s指数计算结果显示芨芨草种群的遗传分化较小,其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部,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小。但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遗传分化减小,基因流增大。 3.在青海和内蒙古的区域大尺度上,芨芨草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内蒙古9个芨芨草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有显著的相关性;但青海4个芨芨草种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著。 4.芨芨草的遗传多样性与经纬度、海拔呈极显著相关,与降水量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电导率之间相关性显著。 5.在区域大尺度,芨芨草群落的分布与土壤盐分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芨芨草既可以在低盐土壤环境下形成群落,也可在盐分较高的环境下形成群落,是一个生态幅较宽耐盐植物;但在同一地点小尺度上,芨芨草群落土壤含盐量总是比相邻地带性的针茅群落高,表明地带性针茅群落的耐盐性不及芨芨草群落。 6.青海地区大面积的芨芨草草原土壤含盐量较高,远高于相邻地带性针茅群落,处于较高盐分的土壤环境。 7.基于土壤盐分特征,芨芨草群落表现出明显的非地带|生植被特征,其分布与区域降雨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关键词:芨芨草群落,土壤电导率,土壤盐分,非地带性植被,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系禾本科(Gramineae)芨芨草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吴珍兰和卢生莲,1995)。芨芨草春季萌芽较早,开花前营养价值最高,生物产量大,是理想的牧草;干枯期的芨芨草粗纤维含量高,是上等的造纸原料;芨芨草的茎、颖果、花序及根还可入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杜继琼,2007)。除此之外,芨芨草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根系发达,茎叶茂密,可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固结土壤,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作为泌盐植物的芨芨草还可以用于盐碱地改良(董社琴,2004),土壤盐分测定仪则可以很好的测量土壤盐分的含量情况。 芨芨草群落在我国集中分布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新疆及青藏高原东部,但其群落性质及归属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张妙弟,1985;陈桂琛和彭敏,1993;Huai elal.,2008)。 在内蒙古、新疆等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区芨芨草群落通常分布于轻度盐化的湖泊、河流边缘、三角洲或丘间低洼地等隐域性生境,群落面积通常不大,常称为芨芨草盐化草甸(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1978;吴征镒,1980;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1985);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特别是平坦的环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等往往形成大面积的芨芨草群落,常称为芨芨草草原(周兴民等,1987;李世英,1989;周立华和孙世洲,1990),占据显域地境而成为地带性植被(陈桂琛和彭敏,1993)。通常认为,分布于隐域生境的芨芨草群落与土壤轻度盐化有关,表现为群落中有时分布个别盐生植物;而青藏高原东部发育的大面积芨芨草群落可能与土壤盐分无关,典型的盐生植物通常不出现于该群落(陈桂琛和彭敏,1993)。这一争议问题的存在与缺乏芨芨革群落分布区区域间大尺度及芨芨草群落与相邻地带性群落小尺度之间土壤含盐量特征的比较分析及芨芨草种群对土壤盐分的生态适应有关。 生态适应是指对某种环境条件的适应组合,即生物个体在与已变化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情况下获得的对该物种的有益结果(赵明莲,2002)。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其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越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生物适应性的强弱受物种遗传性的制约(Michael and George,1996)。目前,关于芨芨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极少,国内只报道新疆芨芨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徐海霞等,2008),更缺乏大尺度上的研究。要想更好的了解芨芨草的适应能力,还需从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等方面做系统的研究。 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青海省和内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