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氨基酸工艺学
绪论
一,什么是氨基酸发酵工业?
答:氨基酸发酵是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由发酵所生成的产物氨基酸,都是微生物的中间代谢产物,它的积累是建立于对微生物正常代谢的抑制。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水平上改变、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产物大量生成、积累。氨基酸发酵工业是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发酵生产氨基酸的现代工业.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二,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1.抽提法
2.化学合成法
3、生物法:.酶转化法,微生物发酵法
三,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
酸解法 ,酶酸法 ,酸酶法 ,双酶法。
1.酸解法
(1)工艺流程:
淀粉、水、盐酸→调浆→进料→水解→冷却、中和→脱色→过滤→糖化液
(2.)工艺特点
高温、高压
糖化时间短
副产物多、糖化收率低
3)水解工艺条件:
a.淀粉乳的浓度控制在18-22%。
b.盐酸的用量为干淀粉的0.6-0.7%,通常控制淀粉乳的pH值为1.5左右。
c.进料压力0.02-0.03MPa。
d.水解压力0.28-0.3 MPa。
e.水解终点检查采用无水乙醇检查无白色反应为止。
4)中和、脱色的工艺条件
淀粉水解后,在水解液中尚含有少量蛋白质等胶体物质,除去这些物质的方法:以Na2CO3调整水解液的pH值到这些杂质的等电点,约为4.8-5.0,这个过程称为中和。中和的温度控制在70-80℃。
糖液的脱色一般采用粉末活性炭脱色,具体工艺条件如下:
用量:为糖液的0.1-0.2%
温度:65-80℃
时间:30min
pH:4.8-5.0
过滤
2.酶酸法
原料→粉碎→调浆→液化→灭酶→过滤→调酸→糖化→中和→脱色→过滤→糖化液
α-淀粉酶的用量:10-12u/干淀粉。
3.双酶法
原料→粉碎→调浆→液化→灭酶→调整pH→糖化→灭酶→中和→过滤→糖化液
α-淀粉酶的用量:10-12u/干淀粉。
糖化酶的用量:100-120 u/干淀粉。
α-淀粉酶
(1)生产菌
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米曲霉、黑曲霉、拟内孢霉等等。
(2)类型
常温和高温
固态粉末和液体
(3)作用方式
可以切断α-1,4糖苷键
不能切断α-1,6糖苷键
4)特性
热稳定性
60 ℃以下稳定
作用温度
60-70℃;90-110℃
pH稳定性
6.0-7.0稳定,5.0以
下失活严重
糖化酶
(1)生产菌
黑曲霉。
(2)类型
固态粉末和液体
(3)作用方式
可以从非还原性末端切断
α-1,4糖苷键;
缓慢切断α-1,6糖苷键
4)特性
作用温度
40-65℃;最佳58-60℃
pH稳定性
3.0-5.5稳定
最适4.0-4.5
四,双酶法工艺特点
1)副产物少,糖液纯度高;
2)生产工艺条件温和;
3)淀粉浓度高,可以使用粗原料;
4)糖液质量高;
5)周期长,设备多。
五,双酶法制糖工艺。
双酶法生产葡萄糖工艺,是以作用专一的酶制剂作为催化剂,反应条件温和,复合分解反应较少,因此采用双酶法生产葡萄糖,提高了淀粉或大米等原料的转化率及糖浓度,改善了糖液质量,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制糖方法。
六,淀粉的液化
淀粉的糊化(参看淀粉的性质)
液化的方法
(1)间歇液化法
85-90 ℃保温30-60min。碘液检查合格(呈棕红色)。
经常使用中温酶
喷射液化法:喷射器形式:1,高压蒸汽喷射液化法2,低压蒸汽喷射液化法。
七,DE值
表示淀粉水解程度或糖化程度。也称葡萄糖值。
八,DX值
糖液中葡萄糖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谷氨酸发酵机制
一,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主要包括EMP、HMP、TCA循环、乙醛酸循环、CO2固定反应。
二,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反应
谷氨酸脱氢酶(GHD)所催化的还原氨基化反应
转氨酶(AT)催化的转氨反应
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合成反应
(还原氨基化为主导性反应)
三,谷氨酸生物合成的理想途径
计算题会考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C6H12O6+NH3+1.5O2 →C6H9O4N+CO2+3H2O
四,控制谷氨酸合成的重要措施
谷氨酸生产菌应具备的生化特点
1.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
2.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
3.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强
谷氨酸生产菌的特征,育种以及扩大培养
一,现有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是棒状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及节杆菌属中的细菌。
其中常用黄色短杆菌,棒状杆菌,。
二,谷氨酸棒状杆菌
为生物素营养缺陷型:没有生物素合成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标阀门型号编制方法JBT308-2004.PDF
- 2024年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春季校园招聘45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76G-3预应力长向圆孔板.pdf
- 数字媒体艺术_梦境主题“梦幻之旅”插画绘本设计.docx VIP
- 演示文稿国际结算的几种方式.ppt VIP
- C被遗弃的少女 das verlassene magdlein声乐正谱五线谱钢琴伴奏.pdf
- 七年级下数学数形结合附答案解析.pdf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5 岩石、沙和黏土.ppt VIP
- 软件系统试运行报告.doc VIP
- DLT 284_输电线路杆塔及电力金具用热浸镀锌螺栓与螺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