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后发热专用课件
产后发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 钟秀驰 目的要求 掌握产后发热的定义、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重点掌握感染邪毒型产后发热的传变规律及治疗 熟悉产后发热的鉴别诊断、危重症处理 概述 1、定义: 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并伴有其他症者。 本病的感染邪毒型发热,可危及产妇生命,为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7.2%。 2、特点: 时间性:产褥期内,多在产后24小时以后的10日多见。 特殊内环境 :多虚多瘀,血室正开。 热型不一:突发高热,或持续低热不退。 可伴有生殖道及全身症状:腹痛、恶露量色质异常、恶寒、呕吐、腹泻等。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①首见“产后发热”病名 ②明确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 ③ “当作热入血室治之” 明代《妇人规》最全面论述产后发热的辩证论治。 清代《张氏医通》提出“三冲”、“ 三急”的危急重症。 《医宗金鉴》提出“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 。 叶天士、吴又可论产后发热列入到温病学中或热入血室论治。 1964年版《中医妇科学·产后发热》编入“感染邪毒”型”,一直沿用至今。 病因病机 诊 断 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产程不顺,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产后失血过多,产后不禁房事,外 感,情志不遂史等 临床表现:发热为主,伴全身及生殖道症状 妇科检查:可发现生殖器官感染体征等 辅助检查:血分析、胸透; 血液、阴道或宫腔排出物的病菌培养十药敏; B超:宫腔有无残留胎盘胎 ,盆腔有无脓肿。 产褥感染可出现生殖道→全身脓毒败血症等。 鉴别诊断 1.产后淋证:为西医学产后泌尿系统感染,可见发热。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伴小腹疼痛等症,尿常规化验课件红、白细胞。 2. 产后乳痛:为西医急性乳腺炎,可见恶寒发热伴有乳房焮热、潮红、胀硬、疼痛,甚至破溃化脓,于乳房皮下可摸到肿块,可触及腋下肿大的淋巴结。 鉴别诊断 3.产后痢疾:为西医的产后菌痢,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脓血样便,里急后重,或有腹痛、肛门灼热等。大便化验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 4.产后中暑:中医认为产时正值暑令,厚衣裹身、关窗闭门,卒中暑邪,故而发热。临床所见多见发病急,身热汗多,可突然头晕胸闷,甚至昏迷不醒人事,其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发热、 腹痛、恶露异常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P458指出: “约有1/3—1/2产褥感染首先出现的症状并 不是发热。据国外报导44例死于阴道分娩的败血症 患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恶露异常,接着才出现的 症状是发热;死于剖腹产后败血症的患者,首先出 现的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减弱等腹膜炎症状。” 治疗原则: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危急重证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1、感染邪毒(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主证:产后发热恶寒或突然高热寒战,连续两天38℃以上。 腹痛拒按:多在下腹→全腹压痛、反跳痛、 全身感染症状及舌脉 恶露:异常、色紫暗如败酱,有臭气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丹皮、赤芍、益母草。 随证治疗: (1)若高热不退,大汗出、烦渴引饮,脉虚大而 数,治宜清热除烦、益气生津。 方:白虎加人参汤。 (2)阳明腑实,热结在里,治宜急下存阴。 方:大黄牡丹皮汤或大承气汤加味。 (3)热入营血,治宜清营解毒,散瘀泻热。 方:清营汤。 (4)热陷心包,高热不退,中医治宜清热解毒、清 心开窍,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醒脑静、 清开灵之类。 2、外感型:(分清风寒、风热、中暑之异,参 考内科学)。 主症:产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疏风。 方药:荆防四物汤加苏叶、甘草。 随症加减 外邪客于少阳半表半里,治宜和解表里,用小柴胡汤。 外感风热之邪,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 外感暑热,气津两伤,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
文档评论(0)